這樣的「夜生活」,不費一分一毫,亦沒有夜繽紛式燈光音樂和購物消費,卻能令人全程投入,帶來簡單純粹的快樂。

平凡的街場,不平凡的快樂。

晚飯時間過後,店舖開始打烊,街道變得冷清。然而在一片昏暗中,各區的公共球場(俗稱街場)依然燈火通明,人聲、腳步聲及運球聲,甚至越夜越熱鬧。

「街場」,顧名思義,是指沿街可見、免費開放的非正規標準公共球場。因土地空間有限,不少街場均依存於其他建築物而建,與其周遭環境密不可分。

於六七十年代落成的屋邨街場,例如蘇屋邨及安定邨的球場,便建於商場或停車場天台。這些球場通常四邊有鐵絲圍網,又被高樓包圍,形成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另外,高架橋底下的隱蔽空間亦藏有不少球場,例如位於城門隧道公路下的銅鑼灣遊樂場,自然生成「有蓋運動場」。位於市區地段的街場,更是能屈能伸,盡用每一寸空間,如軒尼詩道球場便利用了兩幢高樓之間的空檔,剛好容納得下一個籃球場。

早期的街場設備簡陋,也沒有什麼特別保養,粗糙的硬地、模糊的界線、剝落的籃球架.....也因為沒有劃一標準,每個場地的大小比例、地板用料、球架高度也各有不同(如浣紗街兒童遊樂場更因為空間所限,只設半場);有時街場更身兼多功能,如鴨脷洲公園的籃球場便同時畫有排球標記線——按空間條件及用家所需,一切都可靈活改變,造就了每個場地的獨一無二。


晚上的街場,無論陰晴,每天都會聚集不少波友,學生外,還有不少是上班一族,在一天裡最寶貴的休息時間,他們卻選擇落樓到街場與別人較勁一番。

在街場打波,也有各種不成文規矩,包括「鬥波」前要先猜包揼分組,若已有人在場比賽,便要主動提出「跟隊」等候,待輸的一隊離場,再按次序和勝出隊伍進行下一場比試。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在瞬間成為同一陣營的隊友,在運動中連繫,亦是街場吸引之處。

近十年來每星期都會到修頓球場打波的上班族V先生便分享,起初他多數相約舊同學來打波,後來在街場認識了新朋友,便有了現今的「固定班底」。「其實來打波主要是為了聯誼,簡簡單單和朋友見面;不時有街外人加入,我們便當作挑戰一下陌生的打法,有種新鮮感。」


這樣的「夜生活」,不費一分一毫,亦沒有夜繽紛式燈光音樂和購物消費,卻能令人全程投入,帶來簡單純粹的快樂。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