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人都自拍,但從前的香港人,又怎樣記錄自己的面貌?

不少人都見過記錄了維港、太平山、中上環、跑馬地或者九龍城等早期面貌的黑白相,但也許不是很多人留意到,當日留下來的影像中,還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肖像。當攝影仍未普及,攝影師仍需要攜帶著重型攝影器材外出拍攝的年代,每一個被拍下來的「風景」都有著時代的意義;而攝影也開始替代從前的畫師畫像,為達官貴人或富有階層拍攝人物照的照相館,成為一種時尚及謀生方式。

早期的人物肖像照片仍以家族或社會地位為核心,後來漸漸地卻在記錄樣貌衣著身分階級之外,發展為一種宣言(statement )及藝術創造,展示出人物相貌以外的自我形象及心理投射,甚至身份、美學及其他面向的探索,同時隨著攝影技術的普及而變成大眾生活一部分。

到了網絡和智能手機大行其道,隨時隨地隨機都可以影相、執相然後分享,來到今日不但發展出配備影樓燈光效果和自選背景的自拍館,AI技術的出現,更讓「美圖」超越了修飾,變成另一種「創造」——由AI生成的圖片可讓人變成任何年代任何身份,並在網絡上流傳。AI profile的大頭照,「擬像」(simulacrum)甚至是一種失去真實源頭的影像。至此,一張人物相片背後,可以查無此人....

一張人物相片,無論是單獨一人,或者團體大合照; 無論是手機自拍,還是在影樓用菲林相機配合專業燈光技術拍攝,或在不同場合或人生階段而留下的畫面,數不清的影像中,究竟留下了一副怎樣的香港人個體及集體臉容,又見證了這個地方什麼樣的變化。

剛出版的冬季號《就係香港》以「香港人間」為主題,回望和探索的不只是攝影的性質、技術或風格的改變,而是在過去180多年間,「香港人」的面孔如何被記錄下來。




立即訂閱。網店訂書專屬優惠,隨書隨機附送有懷舊花邊及以美術字設計而成的相片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