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reate/ 製作篇

圖像與紙:
模擬情感傳遞的可能

15/07/2018

印刷,就是一張照片的reproduction

當我們在思量圖像與紙的關係時,發現這其實是很fundamental的事。古代的印刷沒有圖片這回事,在木頭、金屬上的無論是字或是畫像都是線條組成的。後期,版畫技術很豐富,出現了木板水印的技術。這並非硬色塊的效果,而是有漸變、有層次的。今天,我們一談印刷便想起柯式印刷(又名:膠印)。油墨印刷、網點印刷、無網點印刷等技術都是如實呈現一張照片的reproduction 。



圖片能否呈現眼前,其實就是:當照片是這樣,希望印出來的是那樣。吊詭的是,照片本來就依附在相紙上。相紙是光面,還是啞面,或利是用其他不同的相紙print出來,都不是絕對的。說穿了,照片本來都沒有「絕對的原本」。這個「絕對的原本」其實是因應攝影師或影像持有人的主觀選擇。同一影像,印在微黃的紙上,帶點感情,帶點古樸;印在光面、雪白的紙上,有種衝擊力和時尚感。這樣,就成了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攝影師如何present一幀照片,當中的「tone and manner」、性格和情感,包含著主觀的願望。圖像與紙,就是「人本」這回事。


紙張,是圖片的一種「語調」

一張圖片、一段文字,在同一頁面上呈現,歸根究底,就是攝影師、設計師、以至編輯、總編輯、以及文字作者的集體判斷。圖像在傳達訊息的時候,以怎樣的語調和感情、個性來表達,都需要由人來評估。

比如說,今天的你穿了東方色彩濃厚的衣裳出席活動,別人或會認為你較有文化色彩、是一個關心東方情感的人;明天的你穿著時髦的洋裝,別人又或會認為你很時尚、摩登,應是一個緊貼潮流的人。不同的紙恍如不同的衣裳,為圖片提供不同的節奏和可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說穿了還是人的選擇。



而選紙,是紙本如何恰當地呈現想要表達之內容的其中一個關鍵。當我們看見一本30年代的舊書、舊雜誌,甚至是一張舊報紙,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紙張都經過年月洗禮,變黃、變脆弱。當我們翻閱這些經過年月的紙本,不知怎的,特別有感情。再想一想,其實它們原本都不是這樣的。紙本在初始的呈現,顏色的雪白程度、油墨的深淺都會隨濕度、陽光、氧化等影響,異於數十年後所見的。我們既不能等紙本變舊,如何在它面世的一刻就充份表達當中情感?正因如此,我們做紙本的時候,就是要評估這剎那。即是說,我們要用不同的印刷技術、不同的紙張和不同的後期製作,模擬感情傳遞的可能。

這也成為了「就係香港」在選紙時的原則。雖然,過程並不容易。




香港的選紙困難

在香港印刷的發展中,光輝的歲月已過去。不得不承認,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市場,紙的種類選擇非常有限。從國外訂紙的話,要花上高成本與長時間等待。在這環境下,非「主流」的紙都幾乎沒辦法使用。這局限了本港出版商、設計師用紙、發揮的可能,最後不論對本地設計師和大眾來說都是種損失。

製作「就係香港」的時候,我們也遇到相同的困難。由於香港的紙行/代理商有存貨的都是一些銷量較好、多數書本雜誌會用的「皇牌紙」;紙辦上的紙種大部份都是沒有存貨的,要用上較少人用的紙都需要進口預訂。試過有次,我們在紙辦上挑選了合適的紙,最後經過一番聯絡查詢後,才驚覺原來該紙早已停產了。

種種局限下,說到尾還是取捨。「就係香港」在選紙、印刷上所花的心力與時間,在香港眾多的印刷品中算是非常奢侈。一來是因為團隊對紙本的堅持,二來,要傳遞感情,除了深耕細作,還有別的方法嗎?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