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2024

 一吋方塊的價值

#香港郵票 #郵票 #公共設計 #香港歷史 #古蹟文物 #地方特色 #集郵 #文化推廣





自網絡盛行後,大眾對於郵遞的需求大不如前,從前甚受歡迎的郵票,仍有存在價值嗎?


現時香港郵政局每年都會按照該年度的節日、特別主題或具紀念意義的事件,發行約12套全新設計的郵票。但近日發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特別郵票,其中一款因為印有舞龍舞獅圖像而被指有違傳統——公眾質疑太平清醮向來並無舞龍習俗,圖像也有抄襲成份,事件再次引起公眾對於本地郵票設計的關注。

在郵遞仍然是主要傳送訊息的年代,一枚小小的郵票不但代替支付郵資,更可以承載一個地方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特色。英國是郵票的起源地,香港亦早於1841年便開始建立本地的郵政系統,並在1862年開始發行郵票,郵票可說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共設計」之一。



除了殖民時代的英皇及英女王頭像,郵票亦「記載」了戰後香港邁進現代城市的過程。在六、七十年代時冒起的香港設計師如靳埭強和何弢等,更嘗試突破郵票設計的舊有框框——何弢曾以本地多個傳統節日包括中秋節、端午節和天后誕為主題去設計郵票,展示出香港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合於一身的地方特色。而每年農曆新年郵政局都會推出「生肖屬相」系列郵票,靳埭強除了選取生肖所代表的動物元素,更在中式傳統中融入現代設計的色彩和美感(1972年的鼠年生肖郵票更十分創新大膽)。這些原創的郵票款式,即使過了半世紀的今日,仍未過時。


除了傳統文化,郵票上的圖案亦經常呈現出香港的城市發展特色。何弢在八十年代初曾以公共屋邨為主題,在郵票上展示出當時的公屋遊樂場、噴水池、涼亭和巴士站等,應會引起不少人的回憶。除此以外,1979年港鐵通車、以至八十年代時不同型號飛機升降於繁忙的啟德國際機場及十九世紀時跑馬地熱氣球升空表演等航空歷史大事,都見於1984年推出的「香港航空事業」郵票上;而像元朗聚星樓——一棟超過600年歷史的香港法定古蹟,亦曾出現在1980年的「郊區建築」郵票系列中⋯⋯



這些郵票設計,將本地獨有的歷史建築、房屋及交通工具等城市建設濃縮在小小方塊之上,儼如是一張在本地乃至海外流通的「地方名片」,展示屬於香港獨有的魅力,甚至吸引人們去認識本地文化和歷史,發揮著推廣香港文化的作用。


如果用「地方名片」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郵票設計的可能性,你又會希望放入哪些香港特色,在一枚小小的方塊之中?



(圖1-4 及 10, 藏品由John Wu 提供)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