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霓虹招牌脫離了街道,它們還承載著什麼故事?

曾經,香港的街道掛滿絢麗奪目的霓虹招牌,照亮著這個繁華、充滿活力的「不夜城」,亦塑造出一抹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以至一份滿載各種視覺符號的街頭回憶。然而自2010年新建築物條例生效後,不少街上招牌都變成僭建物,屋宇署可按情況發出清拆令,尤其近年更屢屢傳出舊招牌因收到清拆令而需在限期前安排拆卸的消息,某些老字號選擇就此放棄懸掛招牌,某些則會換成體積較小、較貼近建築物的LED燈牌。

每次傳出傳統霓虹招牌清拆的消息,除了吸引一眾市民趕赴在「熄燈」前為霓虹招牌留影外,新聞上亦不時會追蹤討論關於招牌清拆後的去向——M+博物館自2013年起收藏部分遭清拆的霓虹招牌,包括「雞記麻雀耍樂」和「森美餐廳」等霓虹招牌現於博物館內展出;「冠南華」、「大同老餅家」、「南昌押」等招牌則由非牟利保育機構「霓虹交匯」 @tetraneonex 接收保存。然而,要在拆卸前取得商店老闆同意交託招牌作保育,又要找到有足夠空間和資源去收藏的博物館或非牟利機構,並在繁忙的香港道路上展開拆卸工程以完整保留招牌,都不是容易的事。


「對某些老字號而言,這不只是一塊霓虹招牌,曾經有老闆便跟我們說:『我現在把招牌交給你了』,招牌就像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有著很大意義。再加上不少商店在招牌拆卸後仍會繼續營業,他們也會擔心別人利用招牌作其他用途,尤其是大押當舖等,要取得他們同意去保育是一件十分需時的工作,所以我們要在傳出即將拆卸的消息前便開始跟他們聯絡,解釋我們機構的理念,慢慢取得信任,相信我們並不是要利用招牌謀利,才能趕及在招牌變成廢料前拯救它們。」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分享起她和團隊這些年來遊走店舖之間的經歷。

清拆、替換似乎是如今香港傳統霓虹招牌的必然命運,那麼保育一塊招牌,背後還保留了什麼?昔日霓虹招牌行業蓬勃,每個工序都交由不同師傅負責,如書法設計、屈管、鐵器、油漆、安裝電工……但現在懂得製作霓虹的工藝師傅卻愈來愈少,「以前分工仔細,現在大多都一腳踢了,能做到的都自己做。不過偶爾還是會有人訂造霓虹燈牌,例如最近尖沙嘴太平館(餐廳)便換了一塊細招牌,還是霓虹。」鐵器師傅吳柏林師傅說道。 




剛開幕的展覽《霓續》將去年拆下來近六米高的「大同老餅家」、以及人們記憶猶新的深水埗「南昌押」和佐敦「冠南華婚紗」等二十多招牌,一一展示。在滿城招牌逐一清拆的當下,當你見到這些原來掛在街道上的招牌實物,larger than life般在你眼前出現時,除了把握難得機會近距離和它們合照外,又可會藉此重新認識這個行業,思考如何繼續保留這門手藝?


《霓續》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9月3日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地點:@taikwun.hk 大館01座複式展室、洗衣場石階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