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2023

遊客世代的山頂纜車



凡事過度,總難免走樣和變質,但有時候,我們卻又會因此忘記了這個地方原有的特色,尤其是 一些歷史悠久的景點,即使它不一定符合今日的口味,但背後總有故事及象徵意義,山頂纜車便是其中一個的好例子。

在這個人人都是遊客的世代,「太遊客化了」卻變成一個負面形容詞。

景點塞滿人,食店變了味,價錢和服務也變了質,更關鍵的是,一旦被標籤為太遊客化的地方或事物,都有點過時或者陳腔濫調的感覺,於是上山頂睇夜景,去尖東海傍觀看維港兩岸的高樓大廈,或者去某餅店排隊買特定的手信等等,不少在本地生活的人總是會與之保持距離,甚至退避三舍。

凡事過度,總難免走樣和變質,但有時候,我們卻又會因此忘記了這個地方原有的特色,尤其是 一些歷史悠久的景點,即使它不一定符合今日的口味,但背後總有故事及象徵意義,山頂纜車便是其中一個的好例子。




由二十世紀初香港變成繁華的商貿港口開始,坐纜車上太平山便成為商旅或遊客到訪香港的指定節目——沒有上過太平山不算到過香港,坐纜車也成為「上太平山」的體驗一部分,不能分割。自1888年開通的山頂纜車,其實也是本地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在舊山頂道於1920年代開通之前,直接連繫中區和山頂。當然纜車沿途所經的中區、半山及山頂區,覆蓋範圍及服務對象不及1904年沿港島北岸開通的電車那麼廣泛及平民化,但纜車見證的,不但是交通工具技術的演進,也是香港在英殖管治時的社會階級分層,以至這個城市在二十世紀時的獨特定位。坐纜車上山亦可以獨有的傾斜角度去觀察奇特的城市景觀。

除了疫情時期,山頂纜車一直都遊人滿滿的,加上車費增幅,都是令部分人較少選擇坐纜車上山頂的原因之一。倘若由花園道纜車站(現稱為中環總站)沿著纜車徑往出頂走去,不但是港島市區行山路徑選擇之一(纜車徑是中區自然徑一部分),沿路看到的風景又大不一樣,既有纜車在身邊近距離駛過的體驗,也可以去到一些已經停用的舊纜車站(如被併入麥當勞道路的寶雲道站)以及其他半山歷史建築。






網店訂閱專屬待遇
1. 隨機附送一款半山明信片(由1900年代彩塗銀鹽相片複印)



A款:由山頂下望半山、維港及對岸九龍

B款:由寶雲道望西半山


(藏品由謝啟華先生提供)


2. 優惠價加購明信片
以8折購買最新推出明信片系列【大紅花開】
優惠價$64(原價$80)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