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遮蔭外,下起大雨時巴士站亦擔當著避雨的作用,然而若仔細留意,便會發現很多站在巴士站下的候車乘客,還是會選擇繼續撐傘。目前街上較常見的巴士站,一般分舊代鐵皮頂和新式膠頂設計,但簷篷闊度卻是一代比一代狹窄。若說站在舊代鐵皮頂車站下候車撐傘,主要是為了避免簷篷邊流下來的雨滴和車輛駛過時濺起的水花,那麼站在較窄的新式膠頂設計下,卻是不得不撐傘的情況,幾乎半個身子承受著被雨淋到的風險。
巴士站的高度和闊度固然有安全指引,確保不會影響司機視線和路面安危,亦需衡量所佔的行人路空間。兼顧以上種種後,候車乘客的需要又能否兼顧?而現在的巴士站,佔去更多空間的卻是車站廣告位,更從靜態海報逐漸演變成能播放動畫影片的廣告燈箱,但又會否因此而犧牲了座椅、扶手以及遮蔭等必要設施呢?
在尖沙嘴天星碼頭和九龍東等舊區,依然保留了一些舊款的石屎混凝土巴士站,設計雖然簡單,一般都髹上紅白相間的顏色,部分更見瓷磚柱身設計——它們會以相對矮的上蓋,以確保站內乘客免受陽光直曬或雨水拍打。而早於1955年落成的石澳巴士站,除了因為華人建築師徐敬直的包浩斯現代設計而著名,在十年前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外,兩層高的車站既有站長室和員工宿舍,二樓有露台,而露台下的地下候車室,不但可以遮光擋雨,牆壁上更有優雅簡潔的L形通風孔,以增加空氣流動。這些昔日的設計雖然沒有高科技及或矜貴物料,卻考慮到乘客候車時的需要而作出細心安排。
在香港各區,最舒適的巴士站設計在哪裡?假若由你去設計巴士站,最重要的元素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