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後香港人口膨脹對住屋帶來龐大需求,在離島漁村,不少漁戶更棲身於破舊的小艇,不但居住和衞生環境欠佳,更經常受到颱風威脅。當時政府不斷興建徙置及廉租屋以解屋荒,民間其他機構亦施以援手,除了教會組織,來自本地及外國的NGO都在當時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幫助。當時分散於本港各區的平房村,以至在新界多處漁民聚居的地方,包括長洲、大埔、馬灣等出現的美經援村,便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是美國經濟援助協會戰後在香港發起的項目。


長洲島上有多達三條美經援村——1968年落成的西灣美經援村、翌年入住的應善良美經援村,以至於1972由住戶向政府申請撥地並自費興建的自助美經援村(八十代初建申請加建),都以原來長洲艇戶或寮屋居民為對象。籌建資金除了來自美經援會,還有一些熱心的本地商界人士,在金錢及物資上的資助,送上家電如衣車,以至方便出入的街渡,而離島理民府則提供建築材料,又負責修路及建設水渠等基本設施。這些平民村落雖然簡陋,卻協助了不少原來的貧困戶改善生活環境;而住戶在生活條件好轉後,又自發向政府申請土地自建兩層高平房,滿足家庭人口增加的需要,在在體驗了當時社會不同界別及組織的互助精神,市民的自發性,以及政府採取的靈活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