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唔見棺材唔流眼淚?死亡太多突如其來,而流眼淚的是在世的人。
在香港,因為社會一直對死亡的忌諱,連帶殯葬相關的資訊都不易被接觸到。為摯親張羅後事的人,霎時間需要尋找和處理大量的資訊,過程中的折騰和傍徨,往往把傷痛加深。
「所以我嘅工作就係替家屬籌備好所有事情,俾他們可以有時間好好梳理自己嘅情緒。」普遍大家都會覺得殮葬儀式要盡快完成,好讓逝者不用在殮房的冷凍櫃「雪到硬哂」,但身為殯葬禮儀師的鍾家樂 @lokness23,卻認為這使在世的人要強行壓抑傷痛,心力交瘁地在短時間打點好一切手續和儀式。「禮儀師」這個稱謂是因千禧年後一齣日本電影而在香港開始普及,逐漸取代從前人們慣用的「喃嘸佬」、「行街」和「棺材老鼠」等稱謂。他認為禮儀師除了服務往生者,更是對人的職業,賣的不只是棺材而是處理身後事過程中的「同行」,協助生者對逝者盡心意。


香港殯葬行業有何特別之處?家樂回答的卻是香港人常引以自豪的特質:靈活變通。當連中國大陸很多一線城市和逝者道別的方式也只剩下追悼會時,香港卻仍可以自由選擇用何種宗教儀式為親人舉行殯葬。殯葬從業員也會盡量滿足不同的特別要求,無論是依循傳統還是一切從簡,都能靈活作出安排,務求令逝者走得體面同時使生者釋懷。


傳統上殯葬是較封閉的行業,但家樂卻選擇透過和不同的機構合作,例如到墳場和殯儀區進行導賞和舉辦資訊日,分享有關殯葬的實用知識和行內的點滴,推動生死教育。我們抗拒一切由未知所帶來的不安感,升學、職業生涯、住屋、家庭、退休保障…..所有大大小小的「身前事」都要規劃得妥妥當當。但對於自己或身邊人的「身後事」,社會卻習慣避而不談。他覺得提早接觸這些資訊,可以減輕處理家人身後事時的徬徨,令過程不至手足無措,因覺得做得不夠好而留下遺憾。出乎意料地,這些活動反應都很熱烈,反映社會對死亡的觀念原來亦一直在變。


近來最使他鼓舞的,是一本繪本。由躍變.龍城 @kowloon.city.walking.trail 策劃和出版的《我的主人是禮儀師》,故事藍本取自家樂的真實經歷,例如當中提到有次為一位高齡婆婆籌辦喪事時,親屬的答謝使他當下體悟到能夠陪伴逝者走最後一程,自己也是有福的。繪本適合小朋友閱讀,令他能向年紀尚小的女兒更形象化地解釋自己的職業:「個囡依家會拎住繪本好自豪同人講爸爸就係入面嘅主角,係禮儀師。我諗呢本繪本都幫到好多家長去同小朋友解釋死亡係咩一回事。」原來一直推動家樂投放大量心力在生死教育上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傳承」,希望透過身教留下自己一些珍貴的價值觀給下一代。
繪本也記錄了紅磡殯儀區的日常風景:除了有殯儀館、花店、長生店和紙紮舖,也有屹立多年的咖啡室、大排檔,和「總有一隻在左近」的舖頭貓。家樂雖並非在紅磡居住,但在區內工作了十年多,也見證著殯儀區內的人事變遷。曾經愈開愈多的私營骨灰龕代理公司,到之後的新派紙紮舖,在殯儀館內的店舖也會隨著行業的潮流更迭,十年人事幾番新,但每當有事時,同行間總會互相照應。「疫情時遇上唔夠車或者人,大家都會一齊幫手,都無計咁多。」
繪本也記錄了紅磡殯儀區的日常風景:除了有殯儀館、花店、長生店和紙紮舖,也有屹立多年的咖啡室、大排檔,和「總有一隻在左近」的舖頭貓。家樂雖並非在紅磡居住,但在區內工作了十年多,也見證著殯儀區內的人事變遷。曾經愈開愈多的私營骨灰龕代理公司,到之後的新派紙紮舖,在殯儀館內的店舖也會隨著行業的潮流更迭,十年人事幾番新,但每當有事時,同行間總會互相照應。「疫情時遇上唔夠車或者人,大家都會一齊幫手,都無計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