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go to school by bus.香港各間專營巴士公司近日以載客量下降為原因之一,提出加價申請,當中九巴計劃加價9.5%,城巴新巴則申請劃一加2元,增幅引起極大爭議。
縱使近年城市規劃以鐵路發展為骨幹,巴士依然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份。往返觀塘樂華和美孚的2A巴士線,最為人熟悉的,是由六十年代落成的彩虹邨、八十年代中後陸續入伙的李鄭屋邨和樂華邨,以至是近年完成重建的蘇屋邨,一小時裡途經超過10個公共屋邨的路線。正值春天,以花為名的蘇屋邨杜鵑樓和站旁盛開的簕杜鵑相映成趣。屋邨以外,沿途的長沙灣和新蒲崗工廈、新發展的啟德、被納入重建計劃的九龍城……巴士猶如一部時光機,駛過這個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窗外的浮光掠影固然吸引,車廂裡的日常又如何?香港人一向奉行「時間即金錢」,多達31個站、幾乎站站停的2A巴士當然不及鐵路的便捷,也大概比的士還「奢侈」。但即使是平日早上非繁忙時間,乘客依然絡繹不絕,特別在樂華總站,屋邨附近沒有鐵路往來,候車人龍常比車站欄杆還要長。車內有車,從總站上車的,很多是到牛頭角街市張羅食材和日用品的年長主婦,當中不乏在下層小心翼翼扶著買餸車的。相比於上層的安靜,下層往往較為熱鬧,可能是早已相識,又可能是素昧平生,但彼此都能隨意地有一句沒一句的撘著話。


依然身體力健又精打細算的長者,喜歡花兩元遊巴士河,打發時間之餘,夏天時更可省下家中的冷氣錢。若細心留意,和很多其他路線相比, 2A巴士總預留更多時間才關上車門,老人家緩慢的步調也就不會被嫌棄。行動不太方便的,或有外傭陪伴,但有時候,車長亦要離開駕駛座,幫忙把老人連輪椅一併固定。


對於很多長輩來說,相對搭地鐵要轉車、尋找扶手電梯、升降機和正確的出口,巴士來得簡單直接得多,沿路建築亦比地鐵ABCDE出口更易辨認,在非繁忙時間覓得座位也沒有難度。遊巴士河,可能也是長者們觀看城市的方式之一,老派的城市散步。對比依賴鐵路和Google Map的我們,不少長者對於生活圈以外的街道分佈掌握得更多,記得更仔細和深刻,就像是一個富有經驗的的士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