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處金鐘站上蓋,連接著金鐘區內多座商業大廈,又能通往太古廣場和香港公園的金鐘廊,自2014年起便傳出拆卸重建計劃,但遲遲未有進展,而上月政府公布的來年度賣地計劃終納入了金鐘廊的地段,即將出售改建成另一座商業大廈地標,改建計劃中亦多番提及保留多層行人通道的設計。從收地賣地到拆卸重建期間,沒有金鐘廊的日子對該區工作的一眾上班族而言,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金鐘原非昔日的中心商業區,是隨著金融經濟行業在七十年代急速發展,中區商業用地逐漸飽和,才慢慢擴展至金鐘一帶,原來的軍事用地重新規劃成商業和政府用地——七十年代建成的美國銀行中心、東昌大廈、海富中心及統一中心;八十年代有遠東金融中心、金鐘道政府合署、香港高等法院及力寶中心落成;九十年代興建太古廣場和中信大廈,及至2011年新政府總部大樓啟用,香港的商業及行政中心亦從中環延伸至金鐘一帶,而1980年落成的金鐘廊,連同其他行人天橋,便是讓市民能輕鬆穿梭於中環和金鐘的重要通道,拉近了兩區的距離。




夾雜在高聳入雲且設計各有特色的商業大廈之中,灰色石屎牆身、只有一層主層的金鐘廊可能是最不起眼的存在,多年來卻是附近上班族每日的必經之路。金鐘廊與金鐘站同期落成,至今已43年。業權雖是政府所有, 卻一直租予不同的發展商,經營各類型商店和餐廳,發展成香港首個行人天橋商場——從金鐘站步出,若要前往各幢商業大廈、高等法院、太古廣場、香港公園等,你會否選擇先轉上金鐘廊的扶手電梯,在濃郁香甜的爆谷味中走向目的地,還是會在路面找路,穿梭在車輛之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