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維港回憶,最先想起的或許是坐著天星小輪,搖曳往返九龍半島和港島兩岸,在短短七八分鐘的船程間,垂頭靜看海浪拍打,抬頭遠眺霧霞景色,享受繁華都市中的片刻安寧;又或會想起在尖沙嘴海傍星光大道並肩靜坐、在港島海濱長廊上散步慢跑、在西九海堤草地上野餐享受週末時光——雖位處於中心地帶,但隨著城市連年發展,要看到維港,大家都先要「走近維港」。


「你看以前的相片,維港跟民居是很近的,他們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海。在海面上會同時看到外國船艦和漁船舢舨,而其實當時這些本地船亦擔當著供應鏈的角色,負責將補給物資運到大船上。」從近25,000張記錄香港從1860年代至2000年代歷史變遷的Frank Fischbeck Collection中,策展人林彥鋒(Frank)以維港、海岸線、島嶼為題挑選了47張相片展出,嘗試透過相片重組香港從開埠之初,不同類型的輪船進入海港,碼頭經濟活動蓬勃,到後來填海工程頻繁,山上山下不停發展的一段島嶼歷史,記錄這片自十九世紀中以後命名為Victoria Harbour的海港變遷。


其實維港範圍並不只限於大眾認知中的尖沙嘴、灣仔、中環兩岸,而是東至鯉魚門,西至青洲、青衣島南灣角、汀九及汲水門一帶。昔日船艦航線一般會從西面進入維港,再從東面離開。時至今日,沿著同一條航線「繞港一周」重新觀看維港,從香港仔出發,繞過薄扶林沙灣徑一帶到熟悉的中環海傍,再到西九、觀塘、啟德,再經鯉魚門回到香港仔,Frank笑言:「原以為會看到更多沒見過的景色,但沿路的建築物和地區都感覺很熟悉,唯獨從鯉魚門到香港仔一段比較不常見——沿途一直看到很多漁船,原來有不少人還在捕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