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山泥傾瀉在香港雨季是常有之事,1972年的六一八雨災和1976年的山泥傾瀉曾在秀茂坪造成嚴重的傷亡;今日斜坡危機不再,記憶逐漸淡出,山上天橋成為居民出入的必經之路,紀念意外的秀茂坪紀念公園周圍是學校和高樓。全港第三長的戶外扶手電梯——連接梁式芝書院旁邊至翠屏曉明街——正正就是昔日意外現場。據街坊憶述,八十年代這裡甚至沒有樓梯連接,當年仍是學生的他,每天唯有穿著皮鞋,「攀山涉水」往返秀茂坪33座的住所和下面曉明街的學校。


為數達44座、於六七十年代興建的秀茂坪徙置區,曾經是11萬人的容身之所。半個世紀後,徙置大廈已被更高更新的公屋和居屋取代,只剩下全港最後一幢建成的雙塔式公屋秀明樓,還有「樹王」合歡樹和交通安全城。不同時期落成的樓宇一直往更高的地勢發展,構成區內截然不同的氛圍:平日放學時間,安達和寶達在遊樂場蹦跳的孩童,和下面秀茂坪商場外擺地攤的老婆婆、秀明樓公園平台上播著懷舊金曲的伯伯形成對比。


秀茂坪另一個特色是滿天神佛:地藏王古廟、大聖廟、城隍廟、觀音廟及海國天后娘娘廟……不同的廟宇主要由上世紀來自國內的移民興建,坐落在秀茂坪山上各處。縱使離鄉千里也有一直所信奉的神佛守護,心安是歸處,這些廟也為來自五湖四海的街坊提供聚腳點,凝聚成一個個社區互助網絡。直到疫情前,地藏王古廟一年仍會舉辦七個神誕,除有巡遊、神功戲等活動,信眾也會訂製竹製花牌把附近公園包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