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說是扒房、西餐、鐵板餐,若要更準確的形容,或該在前面加上「港式」兩字。港式西餐,又名豉油西餐,泛指遷就香港人口味的本地化或平民化西餐——既可以利用西式食材配以中式調味,如以醬油醃製肉扒再煎煮;又可以混合中式及西式食材,例如現在茶餐廳供應的叉燒意粉、混合火腿、雞扒、豬扒等的雜扒餐。早在二十世紀初,香港便陸續出現為華人而設的西餐廳,當年的菜式便有「雞肝飯」、「燴牛肚」等。如今的「港式西餐廳」一般都配有較古典裝潢,有些餐廳侍應會穿上襯衫或圍裙,有些則在檯上鋪著紅白或綠白格仔的檯布,處處盡見這種「不完美」的西洋格調。


雖然曾經的大型連鎖品牌結業落幕,港九新界卻仍有不少能夠吃到「豉油西餐」的地方,吸引不少人去享受價廉物美的「鋸扒」體驗,如太子的花園餐廳、第尾牛扒(大興餐廳)、灣仔的波士頓餐廳、深水埗的飛鷹餐廳、荃灣的莎樂美餐廳等,當中金鳳大餐廳更是至今擁有六間分店。位於太子金鳳樓地下的金鳳總店,單看店外佈置和招牌風格,與一般茶餐廳無異;然而推門踏進餐廳內,落地玻璃窗全拉起鵝黃色的窗簾,只透出少許陽光,營造西餐廳的幽暗氣氛;牆身是紅磚堆砌而成,猶如外國火爐牆壁的設計,新年期間卻突兀地貼著一道道揮春,是哪裡也找不到的特色裝潢。

到訪時碰巧是午飯時段,來「鋸扒」的人不多,卻有不少附近居住或工作的老人家、街坊和上班族光顧,簡單吃個焗豬排飯、焗雞排意粉等——坐下不用先點餐,只需選擇紅湯還是白湯,穿著紅白格仔恤衫的侍應便會連同餐包送上,到觀察到你吃得七七八八又會再過來下單點餐飲,努力保留著一份西餐廳的儀式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