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E出口Bodyshop門口等。」

在智能手機還未普及的年代,約出街總要約在一個大家都知道又顯眼易找的地點,生怕到了約定時間卻互相看不到對方;不像如今輕易便能即時透過訊息追問實際位置,還能分享實時GPS位置——即使「路癡」朋友蕩失路,另一方還能憑「一己之力」會合;早到的人亦可先逛逛商場涼冷氣才再另約一處碰面。那麼,當年還手持著一部Sony Ericson,甚或沒有手提電話的時候,你和朋友約出油麻地、旺角,會相約在什麼地方呢?Bodyshop、銀行中心、雅蘭、朗豪坊、旺中、潮特、家樂坊?


無論去過多少次旺角,若不是沿著彌敦道、亞皆老街、西洋菜南街等大街直行,總覺得這區是個容易蕩失路的地方——說不出每一條橫街街名,記不起想去的地方到底是在彌敦道的左邊還是右邊,甚至分不清哪邊是太子方向,哪邊是佐敦方向。除了因為個人方向感,後來才知道,那可能是因為常常為了避過街上擁擠的人流,又懶得找相距甚遠的紅綠燈囗過馬路,穿梭旺角街區時總喜歡行經地鐵站地底的通道,而過於依賴站內出口的水牌去搵路,便會對街上景物毫無印象。


每個人認路的方式都不一,有些人習慣記街名,有些人喜歡認地標,有些人因應自己的乘車習慣,以巴士站、地鐵站出口來建構腦海裡的那幅「街區地圖」。以前的地鐵站出口水牌,大部分都標記著街名,如今卻以屋苑、商場名稱等取代。只有在一些舊區如深水埗,鐵路站出口至今還是主要以街道為標記。但不習慣的人,來到深水埗雖明明知道自己要去哪幢建築,卻站在水牌前搞不清楚到底要往哪一條街,出哪一個出口。的確,相比街名,形象化的地標更容易被記住:時代廣場的舊鐘樓、SOGO門外大logo和大屏幕、尖沙咀天星碼頭的Billboard和鐘樓;橙色的新之城、藍色的Decathlon、綠色的Body Shop....既顯眼,且不少都歷史悠久,才會成為大家心目中「共識」的相約位置。


當城市變化速度加快,相約地點/地標也隨之改變。位於旺角E出口的Body Shop今個月中結業,正式遷出這個租用了三十年的舖位,重新勾起不少人的昔日回憶,回憶起以前放學、放假相約在Body Shop門口的經歷,有人更說,即使沒有了Body Shop,以後還是會繼續說「旺角E出口Bodyshop門口等」——想來亦是,時代廣場鐘樓早已拆去近兩年,換上一個藍色標誌,但說起「時代鐘樓等」,大家還是懂得找到位置。不過,若是在十多年過後說起時代廣場鐘樓和E出口BodyShop,還有曾經幾層高的Forever 21和Victoria Secret、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還未有Footlocker的家樂坊......又會有多少新一代能理解?會否就如現今年輕一代雖能跟著哼出一句「站在大丸前 細心看看我的路」,卻不知昔日銅鑼灣地標「大丸」是全港第一間日資百貨,帶動了整個銅鑼灣的消費風氣?

你最喜歡的相約地點又在哪裡?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