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4/2022

50年代中區大廈鳥瞰圖

#街道建築  #城市規劃 #港島 #聯乘創作 
如果說香港曾是遍地黃金,舊日的中區地圖便是一張張尋寶圖,帶著我們由古典建築到新式商廈,商業區走到民生社區,發掘城市曾經的面貌。

如果說香港曾是遍地黃金,舊日的中區地圖便是一張張尋寶圖,帶著我們由古典建築到新式商廈,商業區走到民生社區,發掘城市曾經的面貌。

戰後的中環,經歷了由殖民城市蛻變為現代都會中心的過程:一幢又一幢的新建築塑造著都市現代氣息,同時舊建築卻不斷消泯。兩幅由羅定周分別在1957和1959年繪製的中區立體地圖,在還未有航拍的當時,用少有的高空俯瞰角度,把昔日中區的政府機關和地標建築化為一塊塊彩色積木,並以街道為骨幹串連成地圖。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舊郵政總局位於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與當時的於仁行隔街對望。但在70年代隨著中環站的籌建,舊郵政總局被拆卸並重建為環球大廈。新的郵政總局則遷移到康樂廣場至今,而於仁行也已在1998年重建為遮打大廈。

不只是郵政總局,海邊的碼頭變化也見證著海岸線的發展。在未有過海隧道和鐵路網絡的50年代,沿海岸線可以見到鐵行碼頭、卜公碼頭、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等,和干諾道中上的地標建築只是一街之隔,見證了當時的渡輪是過海主要交通工具,船運仍是香港經濟命脈。七八十年後,在幹道、鐵路和地產發展主導下,渡輪逐漸被邊緣化,碼頭也陸續拆卸或搬遷。

當鬧市的建築和碼頭不斷地推倒重來,在中環沿樓梯或斜路拾級而上,卻仍能發現中環山城的氣息。在1959年的地圖中,除了多條歷史悠久的斜路包括砵甸乍街和鴨巴甸街等,旁邊的橫街諸如九如坊和安和里等,卻仍保留著昔時的小街風情,和繁華的皇后大道中形成強烈對比。

變幻原是永恆。兩幅地圖將五十年代維多利亞城的面貌立體呈現。六十多年過去了,在地圖上,還有哪些,不變的美麗?


《1957和1959年香港中區大廈鳥瞰圖》掛畫詳情按此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