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更認識香港大叔們,或者可先嘗試去問:他們的穿著反映了怎樣的生活習慣?街上擦身而過的大叔,我們固然對他們所知甚少,不如由家裡那位和我們交集最多的「大叔」開始觀察:
「我份人就係咁低調。」家中父親雖年屆退休之齡,但頭髮烏黑,未曾試過被讓座,應也被歸納為大家眼中的「大叔」。每當他身上那個比A4紙細一點的黑色斜孭袋,破損得不能再用之際,又會有另一個相似的借屍還魂。這尺寸剛好足夠放他的隨身物品,包括白色葯袋裡陣容愈見鼎盛的葯丸、用橡筋綑著的現金、從茶餐廳酒樓取來的牙籤。而不同的暗格則方便把這些東西分門別類。
今日的人早已習慣電子支付,身上現金不多;但不少大叔們仍習慣以現金交易,更喜歡直接從口袋而不是銀包中抽出綑著的現金。經歷過物資匱乏的他們,節儉永遠在細節,講求實際。平日從茶餐廳酒樓取得的牙籤,省下的雖是「婆仔數」,但也足夠保持口腔清潔,而獨立包裝比起超市買到的一大盒,亦更便於攜帶。


類似的打扮和習慣其實也常見於其他大叔們:在碼頭旁揮動魚杆的他、投注站忘情大嚷的他、街市裡手起刀落的他……深水埗鴨寮街也是另一個集中觀察大叔們的好地方,街上攤檔也反映著大叔的喜好。在這裡,你很容易會發現他們在外貌、打扮和興趣口味上各種相似又微妙地藏著差異的地方:頭頂開始發亮、肚子開始隆起,偏好格子裇衫,外配深色羽絨或風衣;而在常見的黑色斜孭袋之外,也有不少揹著大背囊,戴上運動cap帽,但舒適鞋是少不了的配備。

大叔看似和時尚潮流扯不上邊,但事實上他們的形象打扮亦隨時代不斷轉變。在父親年輕時,他眼中的大叔又有什麼穿著must-have items?「嗰時唔興孭袋㗎。」父親年輕時從事運輸業,常在不同地區遊走。他說,那個年代由於交通不及現在方便,不同地區的人打扮分別較大。在中環商業區出沒的大叔多是在當區上班,自然是穿著筆挺服貼的西裝;而當時上環碼頭上落貨區多,附近便很多是穿白色線衫、短褲打扮的「咕喱」體力勞動者。為方便搬抬重物,他們不會攜帶太多物件隨身,就不需要背包袋子。


隨著香港人的壽命愈來愈長,以及生活形態的變化,幾多歲才能歸入大叔的範圍可能不重要。不同時代不同打扮的大叔,大概都是講求實際的一群,沒有刻意追求時尚,卻在不知不覺間構成我們眼中城市風景的一部份。觀察他們的衣著言行,不但可進一步了解那些說不出口的種種,或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那些沒有歷史記錄下來,但十分立體又人性化的生活情狀,以至香港的城市環境如何塑造了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當年月過去,我們又會成為別人眼中怎樣的大叔大嬸?並成為香港城市風景的特色?
當年月過去,我們又會成為別人眼中怎樣的大叔大嬸?並成為香港城市風景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