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戰後人口急劇增加,學位需求上升,學校由五十年代的天台學校演變到六七十年代火柴盒設計的屋邨附建學校,繼而發展至八十年代後至千禧年代的標準化設計,如連臂式、L型、U型校舍,即便你和我就讀的小學不同,規劃設計卻總是類近——地下一個籃球場,旁邊一個有蓋操場,一樓是禮堂,校舍約五六層高,最高那層是教員室…..校舍之間的分別或許只在於外牆顏色的不同。然而,來到「後千禧校舍」年代,不再需要快速興建標準化的校舍以容納更多適齡就讀的學生,更多的是「見縫插針」,在密集的都市環境內覓地進行重建翻新的新校舍。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前身為白田天主教小學,原屬於七十年代的火柴盒學校,2021年遷入現址,周遭被多幢屋邨住宅大廈包圍的同時,校舍門外更是車流繁忙的東京街。正因為學校地段位處在如此狹逼吵鬧的環境中,當時負責設計校舍的建築署總建築師溫灼均便分享道,他們以校舍內一棵老樹為中心,設計了一條半弧型走道,令校園景觀變得開揚,不至於困於重重建築物之間;同時以矮牆、垂直植物牆等方法把校舍和街道分隔。「開幕禮的時候,我們站在操場,還笑說完全聽不到外面街道的聲音。」

除了「因地制宜」之外,溫灼均參與設計的後千禧校舍還有另一個特色,校舍普遍較矮身——「大家常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那麼校舍設計亦應該以mini-city(迷你城市)的概念出發設計。以前walled-city(圍村)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讓大家集合起來的祠堂,而學校最重要的便是操場——是能讓小朋友適應從家庭延伸到學校的地方,是一個鼓勵creativity(創作力)的地方。」由他和建築署團隊主理的第一家後千禧校舍—2016年落成的保良局何壽南小學新校舍為例,舊校舍原有八層,而新校舍如今只有四層,操場(籃球場)選擇不設在地下,而是升高設於一樓,目標便是讓無論身處在哪一層教室的學生都能清楚看到操場,拉近距離。


後千禧校舍雖然沒有一套特定標準,卻是這年代下配合環境和新學習需求而衍生的校舍模式。假如時光能夠倒退至小學年代,你也會想重新在這兩間「後千禧校舍」就讀嗎?
圖2、4、6-7、9-10為建築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