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1/2022

第一代公共屋邨

#城市規劃 #公共屋邨 #鰂魚涌 #2022秋季號
你知道香港第一代公共屋邨在哪裡興建嗎?

坊間常言1953年聖誕的石硤尾寮屋區大火,是香港公共房屋誕生的契機和起點,當年為了安置大量的徙置區居民,工務局在大火後兩個月內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後來再於1954年間陸續興建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如今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便是當年首八幢H型徙置大廈之一,常被稱為香港第一代公屋。然而,位於鰂魚涌英皇道之上的模範邨,卻是早在寮屋區大火前的1952年便計劃興建並落成,至今已有70年歷史,同年落成的還有已拆卸重建的深水埗李鄭屋邨。那麼到底哪一條才是香港第一代公共屋邨呢?早於石硤尾大火前興建的模範邨,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當年模範邨是由志願機構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負責興建及 管理,由英殖政府批地,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撥款興建,是由民間力量主導的房屋興建模式。石硤尾大火後,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步入徙置屋邨時期,一直到1971年陸續興建如華富邨等自給自足型公共屋邨, 並於1972年開展「十年建 屋計劃」,才重新設計興建這類型擁有獨立廚廁設施、考慮居民生活質素需求的公共屋邨。


相比以容納最多居民為目的興建的徙置大廈,模範邨內建築大多只有五六層樓高,不但每戶都設有獨立廚廁和露台 ,能看到住戶種植花草盆栽。每幢更是參考唐樓,以一梯兩伙的形式興建,而非一條走廊橫穿整層,因此每層戶數亦較少;不只是單位和走廊重視空間分佈,就連座與座之間亦維持一定的間距,是集合住宅(Collective Housing)的範例。當時模範邨的目標住客群亦非基層市民,而是在北角鰂魚涌一帶工作、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工人階層——有趣的是,如今模範邨內居住了不少少數族裔家庭,有些更是自小在屋邨內土生土長,能說流利廣東話,鄰居之間更會聚集一起拜祭祈禱,或與當年安排在附近工作的船員、 工人和他們的家人入住有關。


走進模範邨,你會發現除了五幢只有五六層樓高的樓宇外,還有一幢沿著英皇道彎位興建的二十層高大廈,彷如一道屏風包圍著整個屋邨,是模範邨內唯一按重建計劃落成的多層住宅大廈,設有升降機,並附設地下商舖位置。由於1979年第二期工程完成之際,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無故消失,當時房屋署只好接管模範邨,但由於模範邨所在土地和大廈業權至今仍由模範屋宇委員會持有,故房屋署在土地年期屆滿前都無權收回大廈重建,所以模範邨至今仍然保留原貌,只能進行一些大型維修、外牆翻新的工程,我們才能在70年後仍然有機會看到第一代公共屋邨的真正面貌。


當年土地契約常見年期為75年,模範邨位處土地預計將於5年後到期,屆時討論已久的重建計劃便會展開,第一代公共屋邨便會就此落下帷幕。秋季號《就係香港》的#Remake專題《港島東有個鰂魚涌》,帶你沿著英皇道遊走,從這些或拆卸或重建的建築,訴說鰂魚涌裏七十多年來的社區轉變故事。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