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0/2022

香港電影的光景照像

#文化藝術 #攝影 #港產片
照片的其中一個作用,大概是讓記憶有憑據印證,減慢遺忘的速度。

近年事物消逝速度之快,都令我們體會到沒有什麼的存在是理所當然。而從電影中擷取的定格,本身就是一張又一張相片:《棟篤特工》入面手執一枝玫瑰的黃子華站在珍寶海鮮舫前、《梅艷芳》裡滿佈在佐敦十字路口街頭的霓虹招牌……無論有沒有看過電影本身,這些定格影像都是大家曾經熟悉的香港,勾起我們各自不同的回憶。

翻看舊相片除了記憶重溫,還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有時候我們會驚嘆某些影像帶有的寓言性。穿上全套保護衣的角色們,一字排開出現在空無一人猶如異次元空間的大埔,這張《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的劇照,在上映當年大概難以和現實掛鉤,但在今日重看,卻發現想像已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真實。本地電影劇照除了呈現昔日明星風采和電影內容,更訴說著源自香港這個地方的種種想像。想像和創作,或多或少都來自對現實的觀察和感悟。香港電影資源長期匱乏,卻運用想像去建立自己獨特的講故事方式, 武俠片、功夫片和警匪片等片種聞名國際。


一部電影的背後,到底包含了幾多人在各自崗位上的創作?有別我們一般所認知的電影攝影,展覽「影於外:香港電影的光景照像」在劇照以外,同時展出大量來自導演、美術指導、服裝和佈景設計師以及雜誌記者等,在不同年代的影像創作,有的記錄了幕前幕後不為人知的一面,有些甚至像和電影平行並置的創作,反過來影響電影的拍攝和宣傳手法。曾多次與王家衛合作的杜可風,作品便以拼貼手法跳出電影本身的敘事框架,開拓出更多想像空間。


「香港人的spirit,無論在哪一幅作品裡都會很強烈感受到的。」策展人之一的劉清平這樣說。至於是怎樣的spirit?大概每個人意會到的答案亦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照片不論是記錄、創作抑或兩者兼具,也摻雜著拍攝者的風格個性。


有說人生就是一場電影。如果你是你自己人生的攝影師,你又會選擇用怎樣的視角、擷取哪些畫面去講屬於你的故事?

圖1:Sharon Salad 李詩卉 @saladd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2014 ©️高先電影有限公司
圖2:Christopher Doyle 杜可風 @christopherdoyle_official |©️春光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圖3:Okazaki Hirotake 岡崎裕武 @hiroimage |《黑社會》2005 ©️寰亞影視發行(香港)有限公司
圖4:Tim Yip 葉錦添 @timyipstime |梅艷芳《胭脂扣》 1987
圖5:Lo Yuk Ying 盧玉瑩 @yylophotoimages |楚原,導演、演員 1980s
圖6:Jupiter Wong 木星 @jupiterfotowong |陳果在砵蘭街拍《細路祥》 1999 ©️Nicetop Independent Limited
圖7:Fong Ho Yuen 方浩源 |皇家師姐1985 ©️2010 Fortune Star Media Limited
圖8:Man Lim Chung 文念中 @manlimchung |《2046》1999 ©️春光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圖9/10:「影於外:香港電影的光景照像」遍佈室內和戶外空間,其中展出《空手道》劇照的所在地更刻意半年不剪草,呼應著影像裡的荒墟
(圖由 @hkipf 提供)


香港國際攝影節 「影於外:香港電影的光景照像」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7日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8時(L0及L1藝廊);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各層公共空間)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