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6/2022

曾經的海港故事

#歷史遺產 #維港 

香港城市發展一直離不開維港,但海港本身的重要性卻日漸被周邊的陸地發展所取代。其實我們對香港作為「港口城市」的有多少認識?不同世代以海港為背景的愛情故事,你又可有聽過?

開埠以來,香港便憑藉著港口地理優勢和零關稅,逐漸發展成國際重要的轉口港,擁有著「港口城市」、「自由港」等美譽,航運貿易、貨櫃物流、船隻製造等行業曾一一發展蓬勃。1850年代末,隨著航運業興起,香港造船、修船、船隻補給、倉庫、碼頭等行業亦陸續發展起來。昔日黃埔是首個在清末中國為外國商船建立船塢的地方,而黃埔船塢於1863年正式成立並大規模發展,至今仍有航行的天星小輪便是由黃埔船塢設計及建造;另一邊廂太古公司亦於1883年設立太古船塢,是當時香港規模最大的船塢。於1947年,兩間造船廠共僱用了14,484名員工,佔當時整體工業勞動力的四分一,在亞洲佔去重要一席。直至1970年代,香港造船業式微,黃埔船塢及太古船塢合併成香港聯合船塢,原址則分別發展成如今的黃埔花園和太古城——在黃埔花園至今仍改裝保留了一艘白船裝置,雖然已變成了商場。


造船業以外,或許更少人知悉的是於二戰後香港曾出現短暫的「打撈業」,協助在二戰後打撈沉船、清除水雷、重建港口,迅速恢復香港的出入口航運業務。二戰結束之際,維港上有日軍留下的多達66艘破船,亦有英軍故意鑿沉以阻塞航道的運輸船和艦艇,包括添馬艦,還有大量被襲擊而沉沒的船隻,阻礙各條主要航道的航行和停泊,影響港口運作。故當時出現了「潛水員」一職,負責打撈沉船,打撈所得的金屬材料等更是為當時的房屋、建設等重建工作,提供不少建築材料。



由傳統漁業,到19世紀的造船業,走到戰後的打撈業和20世紀的豐盛漁業、航運業、輕工業進出口,同時還有越南難民抵港、用「大飛」進行頻密的走私販運,及至今天的貨櫃物流、國際金融中心,生活在香港的每一代人,都在這片海港經歷過不一樣的故事。本地電影製作人麥曦茵 @heiwardmak 今次執導拍攝一系列五齣微電影,悉心還原當年的服裝場景,以四個世代下的愛情故事:父親出海行船而未能歸家、另一半總需下海潛水執行打撈任務等……重現曾經的香港海港故事。


沒有維港也許便沒有今日的香港,也值得我們用另一個角度去重新認識這一片海港。


「香江泛洋奇蹟:1945 年以來我們的港口故事」特備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0月30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9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早上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香港海事博物館(中環8號碼頭)@hongkongmaritimemuseum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