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我們撘上一程叮叮,沿著時間的軌道,看窗外百多年間那些回不去的風景。
香港電車於1904年開通,初期行走堅尼地城至銅鑼灣,後來延伸到筲箕灣,路線至今沒有太大改動,卻反照出開埠以來的填海進程。由初時緊靠海岸線,到後來因人口急升、土地需求和軍事建設等,電車路北面不斷填海造地,兩旁的景物亦快速更迭。由本地收藏家張順光持有、日本畫家Fumino Hora重新繪製的作品,以繽紛的水彩和幼細的筆觸,重現由上世紀初至戰後六十年代電車途經的街道。昔日德輔道中兩旁的唐樓多是三至四層高,畫中的藍天觸手可及,而地舖外兩根支撐的柱經常會有形形色色的大字宣傳廣告。作品中近中央街市和銀龍酒家的一帶車水馬龍,顯示電車路一帶在當時已經十分繁華。
霓虹燈牌上的那些或中或英的店名和牌子,都反映當時大眾的生活日常和喜好。上世紀二十年代後,商貿的繁盛令更多茶樓湧現,早上到茶樓飲茶既是廣東人的傳統,也是傾生意的場所。燈牌上的新光大酒家和銀龍大酒家,都是昔日嘆茶的好地方。除了押行,藥行和報社等等燈牌,我們亦看見不少至今仍然耳熟能詳的外國牌子,例如味之素、可口可樂和浪琴等等。
路面上的交通工具款式亦跟隨著城市的發展步伐改變,由人力車、單層電車到不同款式的雙層電車和舊款的單層巴士,有些已在街道絕跡,只有叮叮像鐘面上的時針,一直不疾不徐行駛著,兩旁的景色快速更迭,沒有終站。相較之下,城市的發展則是分針,而秒針就是在裡面生活的人,總走得比電車快,但又在某一點再度交會,循環不息。
《駛過那年那地的城》主題明信片詳情按此


左:德輔道中近銀龍酒家一帶,遠景是李寶樁大廈(1960年代)
右:德輔道中近新永安公司 (1950年代)
右:德輔道中近新永安公司 (1950年代)


左:莊士敦道近東方戲院(1950年代)
右:銅鑼灣迴旋處,右邊是樂聲戲院(1950年代)
右:銅鑼灣迴旋處,右邊是樂聲戲院(1950年代)


左:德輔道中近中央街市(1940年代)
右:第一代的單層電車,灣仔大佛口一帶(1900年代)
右:第一代的單層電車,灣仔大佛口一帶(190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