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梯間回響》|嚴瑞芳

《inti-gym》|朱凱婷
這是一個emo的時代——走在街上我們看不到別人面孔或表情,只見口罩上露出的一雙眼睛,又或許一個學期過去,學生們從未見過課室裡同學口罩下的模樣⋯⋯
emo一詞源自emotional,意指一種情緒湧現、氾濫的狀態。每個人總有不同緣由、不同程度的emo,然而這幾年來身處在香港這個社會和時代下的我們,卻都或多或少擁抱著一些相似的情緒,一一展現在這個emogym(圓缺俱樂部)之中。
我們活在一個與朋友聚會總會不時說起移民話題、去機場送機比自己坐飛機旅行還要頻繁的時代——送別的人帶著不捨,離開的人帶著不安,身邊親近的人都各自站在這個關乎未來的分岔路口躊躇思索。在離別的emo籠罩下,藝術家李卓媛邀請了生命中五個特別的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嘗試聆聽對方對於未來和離別的想法,並利用他們選擇的一件重要物品改造成真空針孔相機,在離別之前為他們在這個地方留下一抹身影一份記錄;藝術家嚴瑞芳則邀請已經移民離港的人,記錄他們輕聲吟唱《最後的晚餐》一曲的歌聲,讓他們透過歌聲向留下來的人傳達情感。
我們活在一個出外總要戴著口罩,限聚令下長時間留在家中,僅靠社交媒體維繫「關係」的時代——看限時動態便能了解對方生活、like則代表表達關心關注,快要忘記那些透過互相陪伴、依靠給予慰藉的日子。我們習慣把情緒分享在社交平台,卻又同時被社交平台影響情緒,執著於那些追蹤數字和like數。社交的網絡世界承載著我們的emo,卻又把我們拉扯得繃緊,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個《Inti-gym》(親密感健身室),用10分鐘的時間重新感受與人的互動,擁抱彼此的脆弱。
初次接觸emo一詞之時,率先想起了電影《玩轉腦朋友》中的阿愁,那個充斥著負面情緒,卻一次又一次在生活中學習面對情緒、接納憂傷和擁抱傷痛——阿愁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化身。就如嚴瑞芳的展品《逆踏》中八部閉路電視影片所展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我們,獨處時都活在一個自己的小小世界,若細心留意街上、車上身邊的人,或許偶爾會看到有人在低頭思索、在細聲與自己對話、在抬頭四處張望,腳上踏著有趣的節拍——我們都在這個倍感憂鬱的時代下,尋覓著自己的情感出口,如同月亮圓缺週期般面對情緒的起伏,擁抱屬於這個時代的emo。
《emo gym圓缺俱樂部》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6月19日(逢星期一休館)
展覽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展覽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1樓

《他們的房子》|嚴瑞芳

《末日方長》|李卓媛

左:《湖面》右:《夜星/路燈》|鄭虹

《Dependence》|卓思穎

《逆踏》|嚴瑞芳

《憶》|李卓媛

《梯間回響》|嚴瑞芳

《梯間回響》|嚴瑞芳
(圖1-8由大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