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葵涌區的另類飲食日常。
位於葵涌區打磚坪街至大連排道一帶,密集地聳立著一棟棟工廠大廈。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之間,食堂成為各位打工仔僅有能夠「叉電」的地方。即使在疫情期間,不少食堂仍然座無虛席,除了穿上工作服的工友們,還有打扮較斯文的寫字樓文職人員——隨著發展的轉變,部份葵涌的工廠大廈都翻新為寫字樓,令本來以貨運或凍倉為主的工廠地帶,也漸漸出現從事不同類型工作的打工仔。
在工業大廈內或旁邊的食堂,大部分只有簡單的門面,有部分甚至連招牌也沒有,只以詳盡的餐牌作招來。食堂內也沒有美侖美奐的裝潢,一般只放有基本的枱櫈和餐牌,然而這些工廠食堂的選擇卻異常多元化,半點都不遜於商業區內的食肆,由茶餐廳的奶油包,以至西式焗飯都有提供,食物份量亦明顯較多,而且出餐較快——食堂姨姨每每在客人點餐後數分鐘內,便能端上既大碟又熱辣辣的碟頭飯,以滿足分秒必爭的工廠區打工仔。


葵涌一直是香港的工業重鎮之一。昔日的荃葵青區以街渡與渡輪為主要交通工具,連接區外,到了戰後,荃灣開始發展為工業區及衛星城市,也帶動葵涌一帶的發展,初期進駐葵涌區的大多數是紗廠和船務相關的工場,1972年葵涌貨櫃碼頭建成,令區內工廠和貨運物流變得更蓬勃,原來屬於荃灣區的葵涌,在八十年代中期亦與青衣合成為葵青區。到了90年代,隨著商業的發展,區內部分舊式工廠大廈相繼轉型為寫字樓,但仍保存了部份舊式物流工業大廈或凍倉的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