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2/2022

給十九歲的我

#人文專題 #文化藝術 #港產片
長假過後精神頹靡,不禁要說上一句:「我老啦。」每個人對年輕和青春的定義都不同:是身體上的變化?抑或心態決定一切?然而無分世代,這句話總是很多人的口頭襌,或許都源於我們愛把當下和過去,不同階段的自己作比較?

張婉婷為母校英華女校執導的記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用十年時間拍下一班00後女學生的成長,期間有學生因離港或其他理由退出拍攝、新校舍未能如期竣工、社會環境急劇變化……由個人到社會,都沒有一早寫好的劇本,不同年代的人身處的大環境亦有所不同,但成長當中的惘然和寂寞,是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的。我們努力理解這個世界,同時渴望自己被理解。劇中女生們的經歷,可以是你是我也是他。

電影開始,女學生們被要求寫下一封信給十九歲的自己,字裡行間盛載著對自己未來的想像。縱使今日我們已很少執筆寫信,但平日在社交媒體裡嘗試書寫塑造的,又何嘗不是自己盼望終有一日可以成為的’better me’?若要和自己來一場「老派書信對話」,倒過來look to the past,寫一封信給十九歲當時的自己,你又會從何說起?


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個年代——成長的記憶,往往是由無數個碎片拼湊堆叠而成,將這些個人化的片段和當下社會大環境對照,又往往折射出這城市這些年的變化。那間在學校附近的小食店、學校裡的老師,以至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曾經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原來都並非必然。種種轉變,或者自己曾經作出的某些抉擇,有時候可能連自己都無法完全理解。如果能對十九歲的自己作出溫馨提示,以全知的視角去避過遺憾,又有哪些是你想要好好珍惜的?

感謝那些在我們人生每個階段裡出現過的人,也要不忘感謝自己。成長不容易,但我們還是跌跌碰碰地走過來了;而不論走得多遠,有沒有成為當日理想的自己,也必定和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一樣,有些核心的內在特質維持不變,一直支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我們。

(圖1和3為《給十九歲的我》劇照,由高先電影有限公司提供)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