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假過後精神頹靡,不禁要說上一句:「我老啦。」每個人對年輕和青春的定義都不同:是身體上的變化?抑或心態決定一切?然而無分世代,這句話總是很多人的口頭襌,或許都源於我們愛把當下和過去,不同階段的自己作比較?
張婉婷為母校英華女校執導的記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用十年時間拍下一班00後女學生的成長,期間有學生因離港或其他理由退出拍攝、新校舍未能如期竣工、社會環境急劇變化……由個人到社會,都沒有一早寫好的劇本,不同年代的人身處的大環境亦有所不同,但成長當中的惘然和寂寞,是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的。我們努力理解這個世界,同時渴望自己被理解。劇中女生們的經歷,可以是你是我也是他。
電影開始,女學生們被要求寫下一封信給十九歲的自己,字裡行間盛載著對自己未來的想像。縱使今日我們已很少執筆寫信,但平日在社交媒體裡嘗試書寫塑造的,又何嘗不是自己盼望終有一日可以成為的’better me’?若要和自己來一場「老派書信對話」,倒過來look to the past,寫一封信給十九歲當時的自己,你又會從何說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