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習慣低頭。若然肯拿開手機看看「香港地」,你會看見怎樣的景象?
城市的地面雜亂無章,有路磚、混凝土、渠蓋、石春、路軌、泥土、石塊,多不勝數。城市急速發展,帶來的混雜和凌亂,形成了今日與我們人體成直角的地表面貌。在混亂之中我們又能否低頭找到隱藏的秩序?
以路磚為例,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影響整個城市獨特的生態系統。在1980年代末,工務局轄下的路政署開始在行人路試用路磚以取代混凝土路面。路磚由混凝土、黏土或人工花崗石製成,有著透水、易於重用重鋪和美化街道的效果,最新的環保磚中亦加入了再造碎石和玻璃。行人路的構成主要有四層: 磚面下的是細沙墊層,然後到碎石層和最底的坭面,層層相疊。新舊路磚承載著的不單是鋪路工人的心機,更見證著城市人利用公共空間的歷程。潔淨整齊的路磚又能否反映城市的真實面貌?



掘開地表,城市下的層次脈絡,亦隨著人類的慾望由地殼、岩石,到填土,再向地面堆砌,形成屬於人類的生態系統。地質主宰了城市的發展,但人類亦嘗試自行創造地質。從土力工程處於1986年製成的香港地質圖可見,城市的邊緣為陡峭、難以開闢的火山岩和火成岩;被大量開發的是沉積岩、爍石、泥沙等,以及人為的填泥和廢物。說到尾最接近我們的往往都是最後者,就算看似天然的植物和草皮,其實都是人為所造。究竟滋生城市文化的根本,是遠久廣大的岩石層,還是近代混沌的填泥和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