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交通相對不便,能住在擁有商場店舖、街市及日常設施的公共屋邨,自給自足,或許就是那年代的「幸福公屋」;但隨著社會及經濟發展,不少人需要跨區工作,交通配套便成為判斷居住質素的關鍵;及至現在,地鐵站、巴士站幾乎遍佈大小屋邨附近,屋邨的環境氛圍、設施、周遭配套成為坊間甄選「最好住公屋」的重要標準——像依山而建的西環邨、華富邨、愛民邨等,因為坐擁極佳的環境地段,甚至能眺望海景、常被稱為「平民豪宅」。現時全港有超過二百萬人租住於各類型公共房屋,近260條屋邨分佈全港九新界甚至離島,當然並非每個屋邨都能背山望海,那麼居民真正重視的又是甚麼?


牛頭角下邨,毗鄰九龍灣站、牛頭角市政大廈、德福廣場、淘大廣場、佐敦谷游泳池和水道花園,能輕鬆搭乘地鐵、巴士小巴等穿梭港九新界,邨內備有連接地鐵站、商場、街市、熟食中心和牛頭角上下邨的天橋系統;彌補附近缺少運動場的迷你緩跑徑,和平台上的休憩空間——即使眼前風景盡是車輛、地鐵高速駛過,天橋上總是人來人往,邨內卻因地方遼闊而有一份幽靜的感覺。另一邊廂,位於荔景山頭的祖堯邨,距離地鐵站約5-8分鐘斜坡路程,邨內如今更沒有街市,只得一個大型超市,商舖和設施亦不算特別多,但在居住超過20年的街坊眼中,卻仍是「好住好舒服」的屋邨——能眺望葵涌貨櫃碼頭的海港景色,天井位置尤其通風涼爽,又特別設有獨立式的長者單位大廈「松齡舍」,經常榮登坊間口中的「公屋王」之一。以這兩個屋邨為例子,生活在香港這片石屎森林中,大家都很需要恬靜的空間。
本年施政報告提到將為公營房屋項目制定「幸福設計」指引,並會挑選五條屋邨作為試點,根據五大指標「綠色生活」、「活力健康」、「社區聯繫」、「樂齡安居」、「跨代共融」逐一進行主題性改善工程,希望「提高住戶的幸福感」。這些指標固然是不少人衡量居住質素的因素,但要住得幸福,又應如何去衡量計算?五大指標中,到底是符合一個就算是幸福,還是要有齊五個才會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