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7/2022

城中村

#社區故事 #茶果嶺村 #藍田
「城中村」,像是市區內一片毫不受外界打擾的淨土——當城市急速發展,旁邊住宅商場紛紛落成,基建工程一一展開,茶果嶺村卻仍有過千居民居住其中,士多、雜貨店多年來一直開門營業,村落依然保留一份恬靜安逸的氛圍。

「你懂得來茶果嶺嗎?」那天初次到訪茶果嶺,出發之際收到是次展覽負責同事的訊息,便坦言只是打算跟著Google Map的指示,會從油塘步行20分鐘前往;她連忙告訴我,我們見面的地方在村尾,較近藍田,只需走10分鐘左右——從藍田站沿著斜路徐徐往下走,再穿過大型屋苑麗港城旁邊一條短短的街道,左手邊已看到一排鋪著帆布、頂著鐵皮簷篷、佈滿植物盆栽的矮身房屋;繼續向前走,便見幾個坐在家門口、路邊階級的婆婆們在撥扇聊天,眼前畫面讓人一下子意識到原來自己已走進了一條「城中村」。


茶果嶺村,自清代起便有客家石匠聚居,與鄰近的牛頭角、茜草灣和鯉魚門幾個石山集中地,統稱為「九龍四山」,是昔日遍佈人手開採的石礦場,打石業和採礦業蓬勃發展的地方之一,並以盛產花崗岩和高嶺土而聞名。十九世紀中後期,香港不少建築已採用本地花崗岩建成,如終審法院大樓、赤柱美利樓等,當時不但為本地提供充足的建築石材,更會出口到內地和外國,只是到後來因礦料減少和安全相關法例落實,產業才慢慢沒落。茶果嶺在全盛時期曾有逾萬人居住,而當年的茶果嶺村民,不只是男人每日上山採礦,女性亦會在高嶺土磁泥廠工作,如搬石、撈泥等,還有部分村民養豬捕魚、經營酒家冰室等,在這個背山面海、交通甚為不便的地方自成一角、自給自足。

如今茶果嶺大街上兩旁房屋建築依舊,石屋中夾雜著一些鐵皮屋,每家簷篷互相重疊,偶爾透出幾絲光線,順便為走在街道上的村民遮蔭,亦讓小貓能遊走於各家屋頂之上,只是房屋前的空地不再見到小朋友一起玩耍的蹤跡;一些上居下舖的士多雜貨店仍然開門營業,售賣飲品乾糧,店內還見那時候的灶頭、卡座和牛角扇,村民和附近工地工人則坐在門口休息聊天。舊時的高嶺土礦場早已變成回收場,經常有大型貨車出入;昔日的菜市場位置已清拆變成一個小公園空地,還有村民會趁午後時分把家中被鋪、衣服,還有茶葉菜乾拿到空地晾曬;村內唯一的公立學校「四山公立學校」早已停運,那些稱為「卜卜齋」的私塾亦再不復見,只留下校舍和招牌。站在村落外圍,在將軍澳-藍田隧道工程下,海邊豎起一塊塊工程隔板,只見內裡有推土車、起重車,卻已看不到任何海港景色;村尾亦自六十年代起興建了不少較現代的洋樓建築......雖然如今仍舊是那個交通稍為不便、自成一角的茶果嶺村,卻無可否認村落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


「起動九龍東」計劃已然展開,茶果嶺村亦即將面臨清拆,重建成公營房屋,或只能留下村內兩幢歷史建築。不論是市區的城中村,還是新界鄉村都面臨城市發展帶來的改變,假如茶果嶺村完全清拆夷為平地,又有多少人還會記得這裡曾經興盛的石礦場、磁泥廠、密密麻麻的石屋、以及打成一片的鄰里關係呢?


《村梭茶果嶺:與都市共生的石山村落》
日期:7月23日至8月13日
*室內展場需預約參觀,詳情請留意 @cachehk
室外展場遍佈村內各個位置,參觀村落認識歷史文化之際,請尊重村民生活。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