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是近海村落,沿著海岸線築起高低錯落的木屋與石屋,由村口沿路走皆是海鮮檔及海鮮酒家,有海有魚有村,不少人誤會是「漁村」,卻聽到不只一名原居民說:「鯉魚門從來都不是漁村。」
鯉魚門有「海峽兩岸」,範圍包括九龍油塘三家村旁邊的鯉魚門,和港島筲箕灣阿公岩,兩個地方一體兩面,有同有異,曾經都有農業、漁業和礦業,是早期香港主要的經濟產出。九龍一邊的鯉魚門更是維港兩岸唯一沒有填過海的地方。
除了船隻航運入口,鯉魚門一直是本港東面的軍事防守重地----魔鬼山上有堡壘,對岸則設有軍營(後改為鯉魚門度假村); 六十年代後,香港漁業衰落,本地漁民社區如西貢及香港仔等,均被規劃成吸引遊客的食海鮮旅遊勝地,魔鬼山下的鯉魚門即使不是傳統漁村,同樣以「海鮮美食村」招徠遊客,甚至蜚聲國際。2003年後這裡又改而發展文化旅遊路線,區內仍然保留了舊式寮屋、燈塔和天后廟,旁邊的三家村也有避風塘,讓人回溯昔時的社區歷史。
相對於人口少的鯉魚門,對岸的阿公岩和筲箕灣發展則更複雜。早於十九世紀末,因為天然的海灣,柏架山下的筲箕灣成為不少漁船聚集的灣頭,到了戰後五十年代更發展為繼香港仔和長洲之外,全港第三大的漁民社區。 漁業繁盛以外,當時的筲箕灣也發展成港島東區的工業重地,太古糖廠曾座落沿海及山麓一帶,太古船塢更帶動了整個社區的發展。西灣河碼頭則將九龍對岸的觀塘、鯉魚門和調景嶺與筲箕灣連貫起來。
阿公岩早年盛產花崗石,在石礦場工作的主要是來自惠州和潮洲,信奉譚公,區內譚公廟建於 1903年,為本地一級歷史建築; 廟宇旁邊是筲箕灣避風塘旁邊,還有魚市場、污水處理廠、藝術學院,以及多家舊式船廠。戰後本港人口極速膨脹,阿公岩村在五六十年代也變成寮屋區。到了八十年代後,因為填海,船廠和避風塘面積大大萎縮,漁民數量也大幅下降。
打石、漁業和工業,曾標誌著本地經濟在戰後的重要轉型。在維港兩岸孕育的社區,隨著維港的改變也一直在變化,到如今和維港又有著怎樣的連結?春季號《就係香港》以維港為主題,深入報導了鯉魚門兩岸的社區及人情變化。
訂閱詳情按此
Follow Us
︎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