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城市散步」在香港成為熱門字。充滿個性小店和藝廊的山城、庶民和文青天堂深水埗、被網民戲稱要有簽證才可到訪卻滿街美食的元朗……但香港人的城市散步,所指的大多是地面街道和社區,鮮有提及每日有數百萬進出人次、由車站延伸出來的地下空間。
「坐厭麵店 行一圈花店書店…… 一生都不出去也好 一街商店繼續掃」,周國賢的歌曲《地下街》,說的是一對見不得光的愛人,在東京琳琅滿目的地下街流連忘返。香港由車站延伸出來的空間規模雖然與東京相差得遠,但令我們在購買早餐、日用品或者排隊提款以外,甚少會在車站閒逛的原因,除了因為大家時間有限,也跟車站內的商店大抵都一式一樣有關係。由一個站到另一個站,無論是柴灣或者屯門,映入眼簾的總是那些熟口熟面的連鎖舖頭,而餅店和日式飯糰店數量之多,不禁令人疑惑香港人是否真的如此熱愛麵包和飯糰。地面街道上的多元和人性化,來到車站地下卻消失殆盡,車站只是人們在搭車等車時單調的過渡性空間。不論是站在一旁等人的,還是行色匆匆的人,總是低頭專注在自己的電話屏幕上。當人們習慣從身處的實體空間抽離到虛擬世界,也漸漸對身邊事物失去好奇。


常說香港地少人多,永遠要用盡每一吋空間。在向高空發展建造更多更高的大樓同時,由車站延伸出來的空間,又有沒有更多可能性呢?每日在裡面穿梭行走的你,除了祈願不要遇上班次延誤滯留在月台之外,又希望身處在怎樣的空間內?


最近誠品書店在香港站閘內開了分店,賣書之餘也賣食物和精品,為附近上班一族提供多一種精神和身體糧食。其實書店在車站空間內出現,在其他城市並不是新鮮事,在香港卻始終罕見,除了因為書店不容易承擔車站商店的租金成本,也跟香港鐵路早期的車站空間有限而每天卻要疏導大量人流,港鐵公司不希望人們在車站內長時間停留有關係。但隨著「鐵路2.0」鐵路網陸續落成,更多轉乘站和一些新車站例如屯馬線都擁有較大的空間。在這些空間較充裕的車站,與其只提供以往的連鎖店,若能以特惠條件引入特色書店進駐,不但令商店選擇更多元,相信也能為面對著各種生活壓力的都市人提供一個「唞氣位」。
書店以外,其實不同地區的車站也可因應人流性質和需要而引入相應的店舖。試想像,元朗或錦上站等西鐵站內有出售區內有機農場產品的小店,或者東鐵線的大圍站有來自沙田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特色文創產品甚至小型展覽,不但令搭車不再只是搭車,車站空間讓人與人有更多交流活動,也能突顯地區本身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