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個停車場,從車位大小數目到轉角彎位闊度,甚至是柱位位置分佈,一一都需要納入考慮之中,不然便會成為車主們口中的「地獄停車場」,令人卻步。停車場的內部設計和實用功能當然很重要,但大家又會否留意停車場建築也可以成為城市的特色之一?

為配合西九龍走廊計劃,早於2021年1月1日關閉並開始清拆的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曾是香港最具特色的停車場建築之一——停車場的中間樓層留空,加士居道行車天橋貫穿其中,經常被笑稱駕車駛經時就像「捐山窿」。油麻地停車場大廈的中空設計大膽創新,但建築物外型設計卻十分簡約樸實:米白色外牆、直間鏤空的頂層設計、呈方形的欄杆窗口,都是50年代至70年代政府建築常見的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當年不少政府興建的多層停車場建築,外型設計都十分類似,例如位於上環的林士街多層停車場與已清拆的中環美利道停車場大廈,外型便幾乎一模一樣——同樣頂層是直間鏤空,一邊設有半圓欄杆,另一邊則只設簡單圍牆,就只差在外牆顏色。位於中環的天星碼頭多層停車場,雖同樣沿用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築特色,採用純白設計,但外牆用上當年公共屋邨常見的通花磚設計。天星碼頭多層停車場雖不如林士街和美利道的停車場擁有那麼多樓層和車位,反倒像一個懸空的扁平方形盒子——若從高處俯瞰,更能看到善用頂層空間的露天停車場。


隨著社區發展和人口增加,香港如今已甚少會獨立興建一幢幢的停車場建築,而不少屋邨住宅和商場工廈等,如今只會利用地面或地庫空間作停車場之用,然而遊走其中還是偶爾能發現一些特色停車場設計。如位於何文田的愛民邨,邨內有一個呈半月形的停車場,一邊是平路,另一邊則傾斜而建,能善用連接上下層的斜路空間作泊車位之用;停車場雖設於屋邨平台下方,但頂層採用露天設計,在平台上甚或附近樓宇單位中都能俯瞰欣賞停車場的設計特色。另外,在部分屋邨如彩虹邨和樂華新邨,雖然停車場的建築外型沒什麼特別設計,卻會把頂層天台興建成籃球場、公園、涼亭等休憩活動空間,亦是另一抹特色風景。還有尖沙嘴的海運大廈停車場,雖然整幢停車場建築只是簡單的多層長型設計,以提供將近1,200個車位,但停車場入口卻設計了一條臨海的旋轉車道,沿路而上像是一直駛向天邊。

在地少人多、發展急速的香港,停車場建築亦變得奢侈;而隨著不同地區發展計劃推進,一些停車場建築亦面臨清拆危機,如在中環新海濱三號用地計劃下,天星碼頭多層停車場亦即將被清拆——美利道多層停車場則早已清拆重建成商廈。日後新建的停車場大概只會繼續向地下發展,屆時又有多少特色停車場建築還能夠被保留呢?還是可以期待有更多其他特色停車場出現呢?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