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禧年代後,數碼相機普及,影結婚相的方式也更多樣化,既可以提著婚紗跑到赤柱美利樓,在充滿殖民色彩的建築物中留下倩影;更可以飛到外國,遠至英法,近至台灣,隆而重之,拍出真正的異國風情。及至近年,拍攝婚紗照的形式又發生變化,有人會返璞歸真,簡單地穿上便服情侶裝,在充滿倆人回憶的地方合照,也有人重踏校園,在初識相見的地方穿起婚紗西裝,對比昔日合照。


近幾年疫情,行禮擺酒受限,也無法隨時飛到外地,不少人都會一切從簡,就近選擇在婚姻註冊處旁邊,與一眾親朋好友合照留念,像是大會堂的台階、紅棉路旁邊的香港公園和茶具博物館等;有的則會遊走香港不同角落,在一幕幕「完全不像是香港」的風景下,或「最代表到香港」的建築物前留影。
疫情被困三年之久,當中不少人亦趁這個機會重新認識這個生活多年的城市,發掘多少未見的風光。港島南區舂坎角的白色涼亭頂、大帽山芒草、飛機維修區、石澳、赤柱、西九海傍......山海日落,鏡頭之下,有時也分不清香港還是外國;也有人選擇在中上環的石板街、殖民時代建築、電車路取景.....營造出大家眼中的「老香港」懷舊氛圍。數一數,小小的香港可以取景的地方真的不少,也很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