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讓你從圖中分辨出所畫的「香港都市傳說」,你能認出多少個?

如今世代資訊流通,假如某時某地傳出鬧鬼故事等都市傳說,很快便會透過社交媒體、網上論壇等互動平台極快傳播,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和討論。然而,資訊流通的節奏相當急速,過不了兩三天,隨著熱潮過去,討論的人慢慢減少,故事話題慢慢沉沒於海量資訊之中,所謂的都市傳說就只在網上輕輕留下了它的痕跡。

那麼,在互聯網流通前,那些鬧鬼新聞是如何流傳成為「都市傳說」呢?


「以前都是靠聽收音機、看電視知道的,那些《今日睇真啲》、《城市追擊》等電視節目,會用當時的都市傳說為主題,一集一集分析探討,好像追劇一樣,有話題性,是一種娛樂。如果有拍成電影便會更多人知道,例如《辮子姑娘》。」畫家 @penso 自去年開始創作了一系列 #黑白奇譚 的作品,以他的黑白繪圖風格, 逐一繪畫出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都市傳說,當中有些是他孩童時期親身經歷聽聞的,有些則是做資料搜集時才了解更多的。「有人在Post(貼文)Comment(留言),我才知道現在不是所有人都聽過這些故事。九鐵廣告事件那時候真的是很經典,甚至雜誌封面也是關於這個廣告。」


九鐵廣告是指九廣鐵路於1993年播出的一則電視廣告,因為色調灰暗,音樂陰森,加上因剪輯而令片中小朋友疑似「消失」或面容扭曲,故一直傳出廣告中的小朋友和廣告製作人員全都遇害身亡。直到當年九鐵公開其他片段,並舉行聖誕聯歡會邀請廣告中的小朋友出席,傳聞才告一段落。同樣引起全城熱議的都市傳說還有「新界北茶餐廳外賣」、「大埔猛鬼橋學童揮手」、「油麻地站女子墮軌」事件等——若問起曾經歷香港八九十年代的人,大部分都能回想起當時社會間的迴響。


近年社會上也並非沒有鬧鬼傳說,例如幾年前的「兩個太子站」事件,便因地鐵列車離開太子站後再一次抵達太子站,而在網上論壇引起熱議。只是在資訊豐富的世代下,新故事熱潮快速減卻,從前的故事則甚少人得悉,或許就只有附近街坊還會口耳相傳,如秀茂坪的金茂坪戲院、西營盤高街的舊精神病院、中文大學的一條辮子路,能透過建築物、街道命名等把故事流傳下去。


每個城市都有她獨有的都市傳說,每一段傳說都多少反映出城市特色,與建築、街道、歷史以至當時人的心態扣連,可信與否倒為其次要,它們出現的背景和流傳的原因,可能更值得細想。


《香港黑白奇譚》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1月4日
時間:早上9時至傍晚6時30分
地點:@contrast_hk(長沙灣福榮街依時大廈地下)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