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日本城裡售賣的不一定是日本貨、福建炒飯和福建毫無關聯……粉嶺皇后山軍營印度廟也沒有印度人。這座屬於三級歷史建築的廟宇當下無路走近,連同背後有關駐港啹喀軍人的歷史一併隱身於大眾的視野。真真正正的「隱世」。
來自尼泊爾的啹喀軍人是香港歷史中被遺忘的族群。他們起初是僱傭兵,後來成為英軍的常規部隊,在1948年首次到港後擔任各種職務,身上總配帶啹喀彎刀 (Kukri)。除了長期駐守香港邊界,堵截非法入境者,每逢天災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啹喀軍人亦在現場救援,另外並參與不少修橋補路的工作。他們離鄉別井,對戰後的香港貢獻甚多,更有些生命作結後長眠於此地——位處元朗新田軍營的廓爾喀軍人墳場便埋葬了超過500名軍人和家屬。
1960年代,駐守皇后山軍營的啹喀軍人由於信奉印度教,便興建了這所印度廟作為他們的宗教場所,並會在廟內舉行祭祀儀式。廟宇的外形獨特,貌似由三角形拼成的綠色皇冠,內部則塗上紅色和藍色,設有白色的祭壇。隨著香港主權移交,啹喀兵團在回歸前陸續隨英軍撤離。在軍營裡的廟宇因而荒廢,但同時這些啹喀軍人之中也不少已落地生根,選擇和家人一起留在香港。


香港尼泊爾人達25,000人,當中大部份就是啹喀軍人的後裔。可是除了上一代對香港的付出已漸不為人所知,這些尼泊爾後裔也長期面對語言的局限和缺乏人際網絡的困境。加上不利的社會環境和種種剝削,縱然有少撮人在融入本地時能保存自己族群的文化傳統,不少只能從事餐廳待應、運輸和地盤工人等低技術高勞動力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