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dda Morrison photos by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如果說Resilience是香港人的能力之一,相信沒有人會異議,更是不少人抱持著的信念。
即使在最艱難晦暗的時候,即使現實讓人悲觀,還是努力去活著。這份耐量,在過去無數次的歷史起伏跌宕之中,在戰後,融入了維港兩岸的城市和人文景觀。每當從山下俯瞰這一片港灣,或者坐船橫渡時,兩岸的山、密密匝匝的城,還有海港上流動著船隻,數十年來,成就了香港最經典的風景,象徵著香港人不認命的精神。
2022年的今天,你可能夠想像1946年的香港是怎樣光景?在Hedda Morrision(1908-1991)鏡頭下的香港,跟從前以殖民地市中心及建築物為主題的風景照都不一樣,主角也不再是單一的外國人。即使小時候她曾經患上小兒麻痺症,引致長短腿的缺憾,天生亦是小個子,卻從未影響她拿著相機穿梭港九新界,在城市和鄉郊、在街道和山路之間,為香港留下各種角度的記錄。
1950年韓戰爆發觸發外國對中國實施禁運,改變了香港作為中國與國際貿易轉口港的重要地位。在這個城市經歷重要轉型的階段,當時從事海員的李福志(1927-2012)由新加坡來到香港,用他的Ikontad相機,在香港四周拍攝特色風景照,並在太平山頂賣照片給遊客維生。他的作品既反映出遊客對香港感興趣的視覺,無形中也記載了準備蛻變為國際都市的香港面貌。
到了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紐西蘭攝影師Brian Brake(1927-1988)在1957年首度來港,並在1962-1976年之間以香港為基地,除了在中國內地及世界其他地方進行拍攝,也記錄了這個起飛時期的香港,並在1970年受美國《生活雜誌》出版社委托,拍攝包括香港、紐約、倫敦等在內的偉大城市系列。Brian的作品題材多樣化,也見證了香港不同方面的成長及動力。
春季號《就係香港》以百多年來維港的變化為主題,當中呈現了Hedda Morrison、李福志和Brian Brake三位攝影師分別在四十、五十和六七十年代香港拍攝的珍貴影像。重溫他們鏡頭下的維港時,你會看到,香港是怎樣走過來的。 訂閱詳情按此
相關展覽由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展覽發起人Edward Stokes(艾思滔)策展,刻下正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asiasocietyhk《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中展出。
地圖:金鐘正義道9 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麥禮賢夫人藝術館
展期: 即日至2022年6月6日(周二至日,11am-6pm)

Lee Fook Chee photo by 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

Brian Brake photo by Wai man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