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每天經過的橫街窄巷,解謎的線索原來就在你我熟悉的建築物之間。由香港作家陳浩基所著的推理作品《13.67》中,不同的場景除勾勒出城市的面貌,亦推進著情節發展:露天街市的熙來攘往讓鏹水案共犯得以混在其中,進行偷天換日的詭計;舊區裡的商住兩用舊樓儼如小型九龍城寨,迂迴曲折的走廊大概不少人都怯於踏足,卻成為小說裡亡命之徒的藏身之所,引發警察「內鬼」協助逃脫的一連串羅生門事件。現實中,有著類似結構的佐敦渡船角八文樓,正正就是千禧年代「賊王」季炳雄和警方發生激烈槍戰、最後被擒的地方。

若果街道是不斷變化的迷宮,把時間倒帶的話,可會把我們和歷史連結起來,找到真相的出口?在另一部本地推理作品《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裡,作者莫理斯便選擇在晚清時期的維多利亞城裡佈下一個個謎題,並把福爾摩斯和華生重新塑造成居於荷李活道貳佰貳拾壹號乙的滿族福邇和大夫華笙。主角二人經常因查案需要步行或僱用人力車往返各處。在中央大差館(即今日的大館)、華笙應診所在的石板街、別稱紅毛嬌街的案發地點吉士笠街、銅鑼灣碼頭、以渣甸命名的地標等這些路途之間,都是今日依然有點似曾相識的港島街道肌理。
除了空間和建築,不同時代的大小事件也會構成城市的記憶。1894年的鼠疫大爆發、當時香港身處在大清帝國和國際之間的狹縫位置、不同族群的區分……百多年前的人怎樣思考和生活?這都成為了《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故事虛實交錯的基礎,而歷史的重複性,令當下的我們讀起來又有另一番體會。《13.67》的時空設定與《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相差超過半個世紀,但在一個個詭計背後,不約而同映照出人在城市的大環境下如何自處。由千禧年後、03年的沙士、97年回歸到上世紀的67暴動,不同階段所發生的事都環環相扣,決定了不同角色的選擇。閱讀字裡行間,就恍如一場尋找真相的時空之旅,需要的是對求真的耐性和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