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區,出生成長於香港的我們,總有著各自各的「香港故事」。

近年伴隨著新一波移民潮來臨,社會上亦更重視有關觀察、認識和紀錄香港這個城市的各種創作,希望能把這個城市的文化和故事「存起」,一併帶到異國,又或寄給已移民的親朋戚友,望他們能記得這裡發生的一切。在今年書展在場內逛一圈,亦發現不少聚焦於書寫香港的新書,分享不同角度的城市觀察。


每天穿梭於城市之中,你習慣走行人天橋、地下隧道,還是路面馬路呢?你又有否想過,為什麼有些街道一直走都不見紅綠燈燈位,路邊欄杆貼滿藍色白字的告示,提醒市民切勿橫過馬路,要經行人天橋前往對面道路呢?《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 @jpbooks.plus一書透過相片、圖像和文字,介紹香港超過1,500條行人天橋背後的興建原理和所在社區特色,例如中區行人天橋系統,不但能連接通往區內不同建築,更重要的是達成人車分隔,創造出另一天橋空間;又例如部份新市鎮早於興建發展時便以「天橋」主導,如在將軍澳便是用天橋連接商場、住宅和地鐵站,幾乎不用行經地面便能通往區內各個地方;舊式屋邨的天橋一般是連接屋邨住宅大廈的平台層,而平台層則是街坊商舖林立,是如今新型屋邨甚少見到的景況.....從過去到現在,香港的行人天橋在城市中擔當著不同的角色,亦象徵著社區的轉變,那麼未來的行人天橋又能如何規劃發展呢?

若行人天橋開闢的天橋空間是這個城市的發展象徵,那麼街市便是平民生活的縮影。香港第一座街市於1842年建成,亦是英殖時期在香港最早興建的公共建築之一——若翻查當年的「砵甸乍地圖」,更可以推算當年被稱為「魚、肉和家禽市場」的便是中環街市;而1905年時旺角街市前身「芒角咀街市」落成,當年除了有開放式設計外,還有專用於屠宰和處理家禽的房間,後來則在不同地區陸續落成標準化的開放式街市。《香港街市——日常建築裡的城市脈絡》 @cuhkpress 記錄了1842-1981年間香港街市歷史、建築和功能上的轉變,或能讓你更清楚街市建築背後的故事和箇中原因。


除了民生、教育和城市規劃,這個城市也擁有發光發熱的廣東歌樂壇。繼八九十年代紅遍外地的「明星」如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四大天王等娛樂盛世後,今日又出現偶像Mirror12子、唱作歌手林家謙、Serrini、諧星組合Error4子等——令大家重新留意留意香港歌手,關注香港樂壇。出版的《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事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 @btbooks.hk 是一本大事備忘錄,同時亦拉遠距離窺看這十年間香港樂壇的變化——選秀節目紛紛冒起、非主流歌手和唱作歌手出現、追星文化引再現等,補充大家對香港樂壇的認識。

即使書展在下周二便告結束,但隨著近年更多不同類型的獨立書店在各區冒起,要買書也有很多不同的途徑和平台。不論是在書展期間,還是書展過後,只要肯去留意、發掘,這片彈丸之地尚有很多新鮮有趣的「香港故事」尚待我們探索。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