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民以食為天」,你對「食」又有多了解呢?
或許你能隨口介紹幾間價廉物美、值得一去再去的隱世餐廳,又或懂得下廚煮幾道拿手特色小菜,那麼你又會否留意那些蔬果肉類是從哪裡進口,又怎樣分辨有機還是農藥生產,乃至思考食材食物該配合甚麼廚具食器使用呢?
尤記得第五波疫情初爆發,因大量跨境司機染疫,內地運菜貨車滯留口岸未能送抵香港,街市超市的蔬菜食材皆被瘋狂搶購,菜價上漲,不少地方的貨架空空如也。香港每日經水陸兩路進口內地蔬菜接近2,500公噸,而本地生產的蔬菜每日平均供應約42公噸,僅佔約1.6%——當內地供港蔬菜量因突發事件而大幅下降,多少人才意識到我們對外來進口的過份依賴、對日常食材來源的一知半解。
「(爸爸他們)第一代農夫是熱愛農業的,他們以農業維生,愛蔬菜、愛水果、愛種植,而我們『農二代』不是最熱愛農業的人,卻最明白農業價值,農夫這個職業是應該值得尊重和欣賞的。」在爸爸生病後接手果園的Isabel,與媽媽從零開始學習經營果園,照顧幾百顆果樹的同時,透過開放果園舉辦活動、與本地烘培小店合作推出特色產品如香水檸檬蛋糕等,讓更多人了解每一顆果實背後的故事。「(務農)是一個經常徒勞無功的循環——每日6點半起床,播種施肥淋水,但只要做少一個步驟,明天起床可能就全部都沒有了。一場暴雨也可以令你辛苦種植三個半月的農田一下子失收。」從無法控制的天氣狀況,到本地種植和進口蔬菜的市場競爭,每一個香港農場能堅持守業至今背後都自有一番智慧學問——本地繪本畫家貓珊 @maoshanconnie 便把Isabel和媽媽這些年來經營潘媽媽果園的故事於農場日誌系列中呈現。
尋覓「本地製造」、「在地味道」並不只限於食材食物,餐桌上的杯杯碟碟也可以取材於香港,在香港製造——陶藝家姚俊樺 @yiu.waceramics 收集來自香港不同地方的土壤,如南涌魚塘泥土、塔門牛糞,甚至用草鞋「偷取」荔枝窩農田的泥土,從而了解不同地方的特性,如山頭泥土較多砂石、海邊泥土較高鹽份,且不同地方的泥土皆有不同密度和顏色,嘗試製作各種「在地」食器。
「食」是個簡單的動作、日常的行為,背後卻是一個個從農田種植到呈放在餐桌上的故事,而延續這份「在地飲食」的文化,先從了解更多背後的故事開始。
圖1-4: @maoshanconnie
Follow Us
︎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