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街道總是人多車多,但從街道分岔出來的里,不少仍維持著一份閑靜的生活感,也可以從中窺探當年的社區故事。

徑、巷和里,經常被用以命名較狹窄、沒有車行的行人路,在港九新界各區都有,而在較早期發展的港島中西區,即使區內舊樓不斷重建,但里仍然常見。若沿著皇后大道西一直向西環方向走,在左右兩旁的樓宇之間,不時會發現到「XX里」的路牌。里不但形式主街道之外重要的街區網絡,方便居民在不同樓宇和街道之間穿行,也形成了另一種公共空間——在部分較寬闊的里巷,不但有店舖,甚至會連著公園或球場,在大廈林立的繁忙街道旁邊,開闢一片休憩空間。


說起巷里,或許最先會想起讓附近上班族透氣休息、停泊一部部電單車的畫面,然而穿梭在中西區的「里」,卻會看到一兩間小店開在其中,盡用當中的空間,有的放置貨品,或者打造成室外座位——西湖里有一間專做木箱的木材店、崇慶里開著一間服裝店、匯安里和爹核里都分別開了咖啡店和食肆,五福里則在窄巷中開了一間社福機構.....至於沒有小店的元勝里,卻是附近街坊擺放各種觀音像、佛像的小「神壇」。位於石塘咀的南里,昔日是個露天街市,大部分攤販後來陸續搬上附近的石塘咀市政大廈門街市營生,但整段至今仍屬於小販認可區域,容許小販攤檔在南里上營業,只是景象再不復現——近年發展商更在南里上打造高級住宅,並用「南里」融入屋苑名字之中,以作招徠。


在西營盤一帶,戰前唐樓早已清拆換成一些下舖上居的唐樓、洋樓,近年同樣多添了一些新型樓盤,新興食肆和咖啡廳亦同樣夾雜在車房、五金舖等老店之中,形成一個融合新舊的社區。隨著唐樓清拆、新樓落成,那麼原本穿插其中的公共空間又會如何變化呢?位於西營盤,連接著第二街和第三街的匯安里,樓梯兩旁分別是以圍欄和裝修隔音板圍封的空地,在附近唐樓地庫開店二十多年的老闆細心解釋,以前這裡有較多店舖,空地也不會圍封,但隨著旁邊有新樓盤落成,總不能讓任何人都能經過這些夾縫間的小路通往新屋苑,於是圍封起來,連在這裡生活多年的他,也不知道現在能否從這些「里」通往不同建築或街道。


近年地政總署新公佈的街名,仍有不少以「里」命名,如2021年命名了屯門的屯樂里、觀塘的坪石里、九龍城的承裕里和承富里。隨著社區變遷,「里」雖仍然保留在街道名字之中,但已不再是穿梭建築街道之中的唯一路徑,而當初衍生出「里」的唐樓建築不少亦已清拆。正街旁邊餘樂里上的兩組唐樓:餘樂里9-10號及餘樂里11-12號,由市建局翻新活化,讓人一窺當年的木窗框、瓦頂的建築特色,旁邊則變成了小型休憩公園。


這些新命名的「里」,或者蓋了新樓、新店取締老店的「里」,又會承載怎樣的街道故事呢?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