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扶林,這個還未有地鐵能夠直達的地方,對不少市民而言,總是一片遙遠且陌生的「市郊」——到底她是屬於港島南區,還是中西區?是薄扶林村,還是瑪麗醫院、香港大學一帶?
有說薄扶林的範圍北至摩星嶺,南至瀑布灣華富邨,亦有說薄扶林只是指薄扶林村一帶,而昔日的薄扶林,是具備充足且可靠水源、陽光充沛、海風上揚的一片谷地,與市區距離不遠亦不近,算是方便運輸,卻又不會太受市區發展影響,因此香港牛奶公司於1886年時在這裡興建牧場,方便將鮮奶運送到港島北的市區。當年牧場佔地達300英畝,牛棚、員工宿舍、職員辦公室等牧場設施遍佈整個山頭,如今瑪麗醫院、華貴和華富邨、以至碧瑤灣一帶附近,從前都分別設有牧場,只是後來住宅、校舍、社區設施等圍繞著牧場一一落成。當年華富邨建成入伙時,更能從屋邨內眺望牛群聚集的空地,形成有趣的市郊風貌。


牧場早於1985年關閉,如今到訪薄扶林早已不見牛群隨意躺臥在草地上的風景,然而當年不少牧場建築仍然散落在薄扶林一帶,在去年完成的活化項目「薄鳧林牧場」,便曾經是當年的高級職員宿舍Braemar,合共三棟建築,包括主樓、傭工宿舍和車庫。若細心留意,更能從建築特色一窺當年薄扶林的氣候,如主樓以花崗岩石牆為基座,升高整棟建築,兩邊均有圓形的牛眼窗,能夠做到對流通風的效果,應對潮濕氣候;亦同時可見中式屋頂設計和西式拱廊建築。


自七十年代的《薄扶林延期履行權》的特殊城市規劃行政措施實施後,規定在區內交通基建設施充分改善前,除非政府另行批淮,否則不能在增加交通量的情況下落實新的土地契約或修訂原有契約。因此薄扶林一帶的發展一直較其他市區範圍緩慢,每每乘車沿斜坡前往,總覺闖進了一片安靜鄉郊,至今仍保留歷史悠久、早於香港開埠已存在的薄扶林村,又見到近150年歷史的伯大尼修院安靜座落於山頭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