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印象中的屋邨商場是怎樣的呢?生活在不同屋邨的人,或許都有不同的答案。
每個屋邨商場根據興建年份、重建工作、地區特性皆有不同的建築設計,大致可分爲五類,分別是華富邨式的平台型設計、啟業邨式的庭院型設計、新翠邨式的走廊型設計、廣源邨式的鄉村型設計和新型屋邨的機器型設計。平台型,平台一般與屋邨內各幢大廈相連(設平台層),而商舖全部集中設置在平台;部分平台更可接駁天橋,方便居民出入;庭院型與平台型相似,四側店鋪圍著一個中央庭院,為邨內主要的公共空間,可供居民休憩社交。走廊型的商舖一般分別在左右兩邊,每層之間有半層樓梯,方便上落,商場內不設冷氣,惟「走廊」兩端一般開放,讓空氣對流;鄉村型的建築設計則加入了「鄉土」元素,如紅磚、門廊、陽台等,分成幾幢建築物散落於屋邨各處,廣源邨內更設有鐘樓。然而不少新建商場均採用機器型設計,亦稱為「盒仔商場」——商場建築與屋邨大廈分開,一整幢屋邨商場內燈火通明、裝有冷氣,內有各式各樣的店鋪,當中不少都屬大型連鎖商店,有時候經過或會訝異這竟然是一個屋邨商場。


當屋邨樓宇和街市等陸續重建翻新,越來越多「盒仔商場」落成,部分舊式屋邨商場仍能大致保持原貌,只是商場店鋪種類有所增減變改。位於大圍的隆亨商場,與毗鄰的秦石商場和新翠商場一樣,採用了走廊型設計——商場兩旁為店鋪,透明拱頂能讓自然光直接投射到商場,中庭位置原有一片園林,在2007年移交領展管理後被取締。然而,隆亨商場雖然分別在1998年和2016年歷經大型翻新工程,其走廊型設計卻仍保留至今——無論是兩旁的燈光裝置,還是天花的透明拱頂,都被保留和崁入新裝潢之中。同樣採用走廊型設計的秦石商場,儘管旁邊的街市已經翻新成充滿中國古典色彩的「舊街市」,商場的一磚一瓦卻仍保留原本的模樣,只是昔日的餐廳小店、社區中心等被連鎖快餐店等取締。


「街市相比商場更加有商業價值,所以首當其衝會翻新;但當我們用建築角度去研究,便會看到其實建築設計有一股力量,能夠令之後的重建工作也要跟著原本的面貌,不至於徹底清拆。」Don由2019年起開始對香港的屋邨商場設計產生興趣,在 @buildingnarrative 的創辦人Jeffrey帶領下和建築攝影師 @krisprovoost 開展了關於屋邨商場的研究計劃,近日選擇在少數能依舊保留原貌的屋邨商場——秦石商場內舉辦名為「Take A Seat」的展覽,展出研究成果,同時得以吸引屋邨街坊經過時一探究竟。「我們在中庭位置設置了一些藍色的凳,這除了是一場展覽,亦是一種Reclaim of Public Space(取回公共空間),提醒大家屋邨商場原本的功能是有Community(社區連繫)的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