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2022

天橋底下

#人文專題 #休憩空間
天橋底下的空間能承載多少想法和創意?

亂中有序地排列不同款式、不同材質的座椅,用石頭陣固定會旋轉的辦公椅,利用膠袋和紙皮套著大班椅防水,執拾瓷磚木板等裝修剩餘物料鋪平泥地,在泥地上挖掘渠溝方便排走雨水,椅背上勾著樹枝充當裝飾,善用旁邊的蕉葉作乘涼之用——這是在單單一個天橋底下能觀察到的風景。


「這些地板是我鋪的,本身泥地唔好行,鋪地板可以方便大家;你看旁邊也有人用板材鋪了條『啟德跑道』出來,平時週末他們會過來玩遙控飛機,那些飛機便降落在這裡;上兩個禮拜落大雨,於是我挖了一些渠溝,這裡地斜要方便去水;平時有人會來放狗、打羽毛球都有。」居住在附近屋邨的街坊伯伯甫見面,便笑說這是他「避難」的地方,每日早上便帶著幾個水壺、背上背囊,爬過叢林山頭來到這個天橋底,偶爾閉眼補眠,偶爾跟來這裡的其他街坊聊天交流。「沒有地方去便來這裡,我又不會出市區。太陽曬不到這個地方的,下雨大多也不會刮進來,除非真的太大風。」

毗鄰公路旁邊、在行車天橋下的這片空地,是村民閒時坐下看報紙、小眠的地方,也是附近街坊散步山頭後稍作休憩之地,更是週末外傭姐姐們難得有瓦遮頭休息聚會的勝地——在這個公共屋邨、高級私宅和村屋林立的「混合式」社區中,除卻屋邨內的兩個兒童遊樂場,就只有一片山頭叢林,也沒有像鬧市中隨處可見、夾雜在樓宇間隙之間的休憩公園,這個天橋底彷彿是代替了休憩公園般的存在。


「長沙灣有一處天橋底其實沿路都是種滿花草植物,能看得出是同一個人種植打理的;荔枝角那邊天橋底下的架,相片會讓人想像成小朋友的爬架,但其實它是玩無人機和遙控飛機的人設置的障礙物——在昂船洲大橋一帶因為比較空曠,所以很多人會在那邊玩(遙控飛機),但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沒有了,在興建些甚麼。」攝影師陳浩鏗(Edwin)@chhedwin 透過Google Map實景地圖,,嘗試找尋不同天橋底下有趣的風景拍攝了名為「床下底」的系列,展示這些只有去過或經過的人才知道的「床下底故事」。

在樓宇間尋覓休憩空間,在鬧市中找尋種植空間,在市區內發掘玩樂空間——這個城市裡的人都嘗試在夾縫中尋找一片「合適」的空間。「我拍攝這個系列是希望開放想像的,沒有告訴觀眾這個空間背後本來是怎樣運用,亦是抱著 一個『點解』的心態——屯公下有一排橋墩,每個都畫有Graffiti(街頭塗鴉),但其實那個位置是很難去的,要走一大段路,還要爬一堆鐵絲網,然而有趣的是政府也會很快便發現並清理這些塗鴉。在這麼偏僻的地方,為甚麼還會這麼關注和管理呢?


舖滿四角錐形的石陣、奇型怪狀大石的天橋底空地,在香港比比皆是,近年天橋底下匪夷所思的設計越來越多,是否反倒扼殺了天橋下空間的創意運用和想像?對街坊市民而言,又會否在少了一份喘息休憩的空間呢?

圖片提供:@chhedwin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