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大過年」,今天冬至,你和家人又會吃什麼做冬呢?

冬至與家人團圓吃飯,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傳統」或喜好——有些喜歡訂盆菜,既豐富又方便,如今市面上更設二人份量、四人份量的袖珍盆菜,適合小家庭食用;有些則喜歡闔家上酒樓,乳豬拼盤、清蒸石斑、炸子雞......最後以糖水和水果點綴;有些家庭則喜歡在家裡自己下廚,大清早到街市選購最新鮮的食材,回家後忙忙碌碌地準備和烹煮,趕及所有子孫回來前準備好。雖然形式不一,檯上的菜餚除了雞鴨鵝和海味,離不開魚蝦蟹等海鮮。


冬至這天前往街市,不但分外熱鬧,也可以感受到香港人不變的節日飲食口味,而即使本地漁業早已式微,也無損大眾對於本地海鮮的熱愛。鴨脷洲市政大廈街市由於鄰近香港仔避風塘,以往有不少水上人、漁民會選擇在此開檔,售賣出海捕獲的魚類海鮮,向來都是老饕和大廚們購買新鮮海鮮的勝地。到訪之時雖然距離冬至還有數天,但就如海鮮檔檔主所言,平日街市依舊人頭湧湧,檔口前的客人一直絡繹不絕:有熟客專程跨區光顧,熟門熟路地自己在盆裡撈魚挑選,有的更大手筆買上好幾款海鮮,也有附近行山客初次到訪,順道過來看看,買些海鮮回家炮製品嘗。不少檔口都放滿超過二十多種魚類和海鮮,檔主會因應著不同客人的喜好和需要作推介,還會不時從後方變出一些「藏起來的驚喜」,待有緣人或識貨者購買。


林林總總的魚類海鮮,分門別類地放在發泡膠箱或水盆玻璃缸中,插著用紙皮或發泡膠弄成的名牌,寫上品種名稱,偶見好幾個更會標記著「野生」、「難得一見」、「海魚」等字眼——這些都是本地漁民出船捕捉回來的「海魚」,而非魚排養殖,或者空運來的進口海鮮。「現在還會出船的,不過少。以前可以請內地伙記下來幫忙(出海),現在人手不足便出不到船。」魚販說,大型漁船每次出海動輒數天,細的漁船則可以即日來回,「通常凌晨一兩點出發,中午前回來就可以趕上下午賣。」


開埠前的香港已經是一個熱鬧漁港,在漁業黃金時期,更坐擁包括香港仔、筲箕灣、大澳、長洲、青山灣、大埔、沙頭角及西貢「八大漁港」。但打從七十年代後,漁業因為濫捕及不少地區進行填海工程,海產量大降而開始式微,不少漁民都陸續上岸工作,加上政府加緊規管捕魚活動,如限制新漁船的數量、禁止拖網船等,昔日八大漁港如今只剩下少量從前的水上人家,仍然以家庭式經營,有檔主便分享道:「我們會有相熟船家(供應海鮮),但其實我姐姐和姐夫還是會出海捕魚,我自己也有一隻漁船。」


早前坊間曾因為街市出現$7,000的「天價」野生海黃花魚而引起熱議;有人解釋說海魚的肉質和鮮味都跟養魚大為不同,海黃花是「難得一見」。值得與否當然視乎買家的看法,但也見出昔日香港海域盛產的黃花魚,如今卻變愈發稀罕。

無論吃什麼也好,做冬過年最重要還是一家人齊齊整整團聚。祝大家冬至快樂。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