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2022

都市傳說和它的產地

#人文專題 #歷史遺產 #都市傳說 #上環 #西營盤
說起香港在地的鬼故,你會想起某間村校、差館、鐵路站,還是某個行山勝地?

「唔好去游水,唔好行咁近啲牆!」大概不少人都聽過老一輩在農歷七月類似這樣的叮嚀,而燒衣辦盂蘭勝會也是為了安撫孤魂;相對中國傳統鬼節的避諱和神秘,源自西方的萬聖節則成為不少人盡情玩樂的好日子,反客為主扮鬼扮馬。就連鬼的形象也十分「多元兼容」的香港,靈異的都市傳說又有什麼特色?


宏觀的歷史容易給人疏離沉悶的感覺,但香港的靈異故事主要靠口耳相傳方式流傳,真實性當然無從稽考,同一個故事往往有不同版本,但離奇的情節不少都扣連著真實的歷史和城市發展脈絡,也讓我們得以窺見不同年代的人的生活。例如鐵路鬼故大都離不開建造過程和多出的路軌,從中看到上世紀的交通規劃之餘也反映當時人們對於剛通車不久的地鐵仍充滿好奇和想像;荒廢的村校破落失修使靈異傳說不逕而走,究其荒廢的原因卻是出生率下降和「殺校」政策等城市變遷。


今日很多人都喜歡假日在中西區一直拾級而上,穿梭在個性小店和一幢幢歷史建築之間,感受山城獨有的恬靜氛圍。自英軍在1841年於上環水坑口街登陸,中西區一帶便成為香港較早發展的地區,大量華人聚居。稠密的人口和建築大概是都市傳說的絕佳材料。位於九如坊的中區健康院前身是九如坊戲院,除了放映粵語片外亦有粵劇戲班演大戲,相傳便有一位紅伶在附近上吊自盡後,戲院便接二連三地鬧鬼,最後戲院發生大火奪去不少性命。


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也在這些都市傳說中擔當重要角色。1894年鼠疫在香港肆虐,當時太平山街一帶的衛生環境惡劣所以成為重災區,大量居民染病死亡,最後殖民政府決定「洗太平地」,把該區的房屋全部拆掉,改建為卜公花園。百多年過去,卜公花園成為附近學生放學打波的好地方,但毗鄰曾接收不少患者的東華醫院和供奉著不少無主孤魂的廣福義祠,這一帶至今依然流傳著不少靈異故事,叫人記住疫症的歷史。至於位於西營盤高街的舊精神病院,鬧鬼傳聞部份則和戰亂有關。有傳在日佔時期這𥚃曾是日軍的刑場,無數人「有入無出」並化為冤魂在附近徘徊,故又名「高街鬼屋」。建築物後來已改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但富有古典巴洛克風格的拱門走廊則成為法定古蹟予以保留。


都市傳說引人入勝不止在於情節的曲折離奇,亦在於夠「貼地」,講及通常是日常大眾會經過甚至身處其中的一些場所。在城市發展急促的香港,建築物的轉換交替是如此頻密,人們又是如此善忘,也許就連在此地流連的鬼魂和傳說也有其限期。

在新舊交替之間,又會產生另一些故事嗎?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