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經紛擾,今年渣打馬拉松和維港渡海泳終一一落實舉行,萬人聚集彌敦道起點開跑、眾人游過維港、水花四濺的畫面有望重現。對不少香港人而言,參加渣馬或渡海泳像是居住在這城市的一面里程碑,總希望能透過賽事一嘗徒步跑過青馬大橋和海底隧道,又或游過平日只有渡輪行駛的維港。但渣馬和維港泳除了是全港最大型的公路長跑比賽和渡海泳賽事外,對香港這個城市還有著怎樣的意義?
維港渡海泳昔日於1906年首次舉辦,初時路線是由尖沙嘴鐵路碼頭(即如今香港文化中心對出碼頭位置)游至中環皇后像停泊處(即皇后碼頭前身)。泳手除了能在尖沙嘴碼頭岸邊躍進維港外,亦見證著當年維港兩岸填海工程帶來的影響——後來皇后碼頭因填海工程搬遷,渡海泳賽程路線須隨之縮短;到了1978年更因維港污染日趨嚴重而就此停辦,這條渡海泳賽線亦是反映城市發展模式的另一面鏡子。


自1978年停辦後,維港泳要到2011年才重新舉辦,路線卻改為由鯉魚門三家村碼頭出發,游至鰂魚涌公園公眾碼頭,兩旁景色從商業區高樓大廈換成漁排和公園,直到2017年才重新以尖沙嘴碼頭為起點,終點則設於灣仔金紫荊廣場,重回「熟悉」的維港兩岸。雖然鯉魚門和鰂魚涌位於維港東邊入口,在你心目中,哪條賽線更符合「維港泳」的名稱呢?


若說渡海泳是以海岸線去定義,那麼城市馬拉松則是透過42.195公里的路程,上演一套完整電影,一步一步呈現城市的特色。隨著跑步和馬拉松變得普及,全世界每年舉行的馬拉松比賽多達800場,尤以倫敦、柏林、波士頓、芝加哥、紐約和東京幾個城市的馬拉松規模最大,也吸引最多跑手——倫敦馬拉松會跑經當地著名地點景點包括倫敦塔橋、倫敦眼、大笨鐘、白金漢宮;東京馬拉松亦途經天皇宮殿「皇居」、東京鐵塔、淺草雷門。
渣打香港馬拉松由1997年起舉辦,25年間路線亦經歷不少變化,近年一般在尖沙嘴彌敦道出發,穿過油尖旺,再途經三橋(青馬大橋、汀九橋和昂船洲大橋)和三隧(南灣隧道、長青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從西隧出來後便會進入港島商業區,繼而跑到維園終點——從海拔80米的汀九橋跑到負35米的西隧之外,亦是從充滿庶民氣息的九龍市區,跑到商業大廈四起的港島區,沿途上是本港不同類型及年代的特色基建,風光也不遜於其他城市。


因賽事而要大範圍封路、封航線,對於繁忙都市而言並非易事。但多年來,這些運動賽事早已發展為城市的主題特色旅遊,不少人會特意飛往外地城市參賽,有機會以另一種方式到訪當地著名地標景點外,同時感受全城投入儼如節慶般的氣氛,既有助建立城市的形象,同時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增加城市競爭力,所以不少大城市都願意在當天封路配合比賽,也會用盡方法讓當地市民(即使不是跑手)也參與其中,變成全民盛事。
維港渡海泳和馬拉松,也可以變成「講好香港故事」的方式嗎?
維港渡海泳和馬拉松,也可以變成「講好香港故事」的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