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公之下無新事?
1983年全線通車的屯門公路,是新界居民快速出入港九新界為數不多的選擇,無數人乘著車輛每天駛去又復來,彷彿將不同年代通勤者的意識和時間重疊,一年之中總有幾次趕住返工或回家時在途中遇上塞車,乘客被逼留下寶貴的光陰作過路費,車廂也暫時成為時間停頓的空間,橋上橋下的景物陪伴了多少乘客的凝視,消磨交通時間?橋上變幻不停,時而高速,時而龜速,與橋底下「公路社區」一向的平靜,有著天壤之别。



「公路社區」泛指一些沿著青山公路和海岸線而形成的近郊社區,它們大多被夾在山和海之間僅有的空間,而且都被後來落成的屯門公路改變了社區的生態,諸如汀九、深井、青龍頭等,其中以深井的改變較為明顯。深井有一條自16世紀以來已經存在的客家傅氐村落,60年代更向東面的山坡開拓新村 - 深井東村。70年代屯門公路興建時,工程穿過了東村,有些村民被逼向上搬遷,因而把村落分開上下兩層,也令東村長期被與公路為伴。屯門公路雖然坐落在旁,卻無車路接通村落,以致村民不能直接受惠,深井主村更被眼前這條架空道路遮蔽了大片天空,橋上車聲定時定候傳來,而橋墩亦重新塑造村屋和村路的分佈,改變了居民日常的流動與視聽體驗。深井居民出入香港各區都只能依靠屯門公路及青山公路,同時又無法避免地受公路影響。



比起屯元天區的廣闊地形、九龍的格網狀社區規劃,深井的發展由私人發展商主導,社區缺乏周詳的政府規劃、公共空間及設施不足,居民日常需求不能完全在區內滿足,便得向外尋求。坐落在橋底的「深井臨時街市」和「深井臨時遊樂場」都是1984年時由政府興建,前者「臨時」應付了區內需求38年,後者直至2019年才正式更名為正式政府用地。「公路社區」缺乏中間過渡和漸變的發展過程,令傳統和現代之間出現斷層——傳統村落一路之隔便是現代私人屋苑,物理上呈現了新和舊的對立; 也因為缺乏廣闊的公共空間,兩個群體未能交集共融。沿著又窄又長的公路橫向發展,人口流動和視覺模式也有趣地變得橫向——散步只可選擇向公路兩邊的盡頭出發;區內風景也需要與公路呈平行線地看。「公路社區」的模式給人一種中途站的狀態,像是處於開始和結束之間的灰色地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