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屎森林裡的星星之火。

每年五、六月踏入初夏時,盛開的鳳凰木如城市的火炬總吸引著大眾的眼球,網上亦不乏攻略推介一個個「打卡聖地」。花期已過,上週鳳凰木卻突然因一宗路邊塌樹意外引起大家的關注,尤幸沒人嚴重受傷。當政府在意外後宣佈在月底前檢查全港逾萬棵的鳳凰木,大家才又發現打卡以外,在身邊一起共渡四季的鳳凰木是這樣多。


鳳凰木又名Flame of the forest,在視覺上為我們城市帶來火紅熱情,但濃密而闊大的傘形樹冠,卻為在公園裡玩耍的孩子、街道上匆忙走過的途人、閒坐在屋邨長凳上乘涼的老人家遮蔭降降溫。維多利亞公園、大埔廣福橋兩旁,甚至中大校園內都可以看到鳳凰木的蹤影。在2015年屯門的綠化工程裡,鳳凰木更成為「映照青瑤」主題下的主角,在區內各處栽種,以紅花襯托屯門青山的峻嶺。


虛構中的真實,城市裡的鳳凰紅花也一直出現在創作人的平行時空。許鞍華的電影《男人四十》裡,由張學友飾演的中年老師生活平淡乏味,接連出現在班房外甚至腦海回憶裡的烈艷紅花,比喻的不只中年出軌的激情,更多的是年輕時的青春純真。花開又花落,激情終究回復平靜。


「黑夜裏,她看不出那紅色,然而她直覺知道是紅得不能再紅了,紅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窩在參天大樹上,壁栗剝落燃燒着,一路燒過去,把那紫藍的天也薰紅了。」昔日在淺水灣佇立的鳳凰木,不只是作為張愛玲《傾城之戀》筆下主角間情愛的意象,也見證著一代女作家蕭紅的黯然早逝。日佔時期,蕭紅病逝在戰時醫院後,便由友人把部份的骨灰安放在一株大鳳凰木樹下長眠,直至50年代末才遷葬回廣州。


無論在日常抑或創作,鳳凰木的根都深深植入香港的地。雖不是香港的原生品種,原生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在上世紀戰後才隨著城市發展而在香港各處落地生根,一如當時很多遷移到這個城市的人一樣。但隨著城市密集發展,馬路兩旁的道路益發狹窄,不利鳳凰木樹根的生長,而鋪地磚和掘路等修路工程太近,亦令樹根容易受傷腐爛,大概在路邊生長的鳳凰木在未來會愈來愈少。

在這城市裡,人和樹的命運竟如此地相似,都得在狹窄的環境中尋找空間。希望,明年一蓬蓬的星星之火很快又會在我們之間盛開。


自家原創明信片系列【花見時間】【石屎森林】,記錄城市裡總為大家帶來驚喜的花和樹。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