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2022

中餐館:想家的味道

#飲食生活 #離散 #中餐館 #聯乘創作 #掛畫
離鄉的人總是用盡力去追,追那大家都說特別圓的月亮。追得筋疲力盡了,生理/心理的空虛感隨之襲來,唯有原鄉的食物才能填補。由百多年前華人開始飄洋過海尋生活,有華人移民的地方就有中餐館。但就像對家鄉的記憶和情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中餐館也一直在變。

19世紀60年代中餐館隨著淘金熱開始在美國舊金山出現。到20世紀初期,美式中餐除了已開始融入當地人的家庭煮食,有的轉型成有表演秀的俱樂部。早期的北美移民以開礦伐木或鋪鐵路的廣東移民為主,故中餐館也主要是廣東口味。早年當地的中式食材十分有限,中餐館廚師便東拉西雜切成碎絲炒埋一碟,名菜「雜碎」由此而來,更成為當地人眼中的中式食物Icon(Chow Chop Suey炒雜碎發音也源自粵語)。

直至1960年代,美國修正移民法例,更多香港及台灣人移民到美國,擴闊了美式中餐的口味。1972年尼克遜訪華,隨之而來的中國熱令美式中餐更多元化,川菜、湘菜和台菜等相繼出現。但對大部份經營中餐館的華人來說,開餐館只是求存的途徑,並不希望下一代重踏舊路,而第二、三代華人向上的經濟流動性,令他們傾向從事其他行業。

在另一邊廂的英國,雖然華人移民在英國的歷史較北美遲,但香港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中餐館的發展與香港更加密切。由於英國的香港移民比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或內地多,當地中餐館亦以粵式為主流。其中由香港移民經營的旺記更被視為唐人街的傳奇,燒鴨、湯麵、叉燒飯……餐牌上的選擇和香港燒臘茶餐廳和粥麵店賣相味道如出一轍,只是價錢換上英鎊。

由旺記以至當地主打廣東點心的中餐館,或許是最早把港式平民飲食口味帶到外國的例子。當美式中餐仍然或多或少帶著異國情調,倫敦中餐館卻走authentic路線。但對異鄉人而言,一口一口吃下的都不再只是食物本身,更是這些年無以名狀的甜酸苦辣。插畫師 Pearl Law @pearlperoni 以繽紛的色調畫出中餐館餐桌上豐富的菜式,呈現美式和英式中餐的多姿多彩。


《中餐館:想家的味道》主題掛畫系列詳情按此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