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22

霓虹之城

#街道建築 #霓虹燈
當霓虹燈不再照亮此地,「東方之珠」還剩下甚麼?

於上世紀30年代傳入香港的霓虹燈,伴隨著戰後起飛的經濟,在80年代迸發出最熾熱的光芒,大量用於推廣各行各業例如餐廳、錶行、百貨公司、夜總會等。將玻璃管以高溫燒軟後抽真空,再放入氖或氬等通電後會發光的氣體,並以管上的螢光粉生成不同的顏色,便成為閃爍的霓虹。巨型霓虹招牌除了是招徠客人的生財工具,在未有Google Map的年代還是一盞盞明燈,幫助人們辨認方向到達目的地。


但在網上行銷比傳統廣告接觸到更多顧客、只需將目的地告訴Google Map便能得知最快最方便的路線的今日,霓虹燈的宣傳和路標定位作用已大不如前。事事講求實際的香港人,為何仍會對於霓虹燈的消逝感到失落?人們於上周趕在油麻地冠南華婚紗招牌熄燈前影相留念,僅僅是純粹的「懷舊」嗎?


曾經大家都說一個城市有多繁華,就看她入夜後有多光亮。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招牌上中英夾雜和不同的書法字體,不但在半空拼湊成一幅獨一無二的城市夜景,也為香港70至90年代的紙醉金迷畫下了註腳。滿街的霓虹招牌,代表著城市不願在入黑乖乖進睡,人們在晚上依然活躍於各種購物和娛樂消費。霓虹燈除了本身的功能和視覺上的美感,更盛載著香港人對於「黃金年代」的各種美好回憶和想像,作為看得見的實物給予我們安全感。


霓虹燈也令我們重新思考人和城市景觀相互的關係。人塑造了城市的面貌,但城市的面貌反過來亦影響著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地方。昔日人們的商業活動在沒有官方的規劃下,靠自己造就了霓虹招牌錯落有致的景色,而霓虹招牌亦隨年月構成了我們一部份對於城市的共同記憶,衍生出歸屬感。

霓虹招牌隨著LED燈炮的普及和2010年屋宇署實施的「招牌清拆令」漸漸不再亮起。身處當下社會的困頓,加上周遭事物的快速消逝,我們在感嘆之餘也要記得,城市的活力、「東方之珠」的光一向是由人而來。霓虹(Neon)除了指氖,亦解作彩虹。雨後只要你肯抬頭向前,就有機會看見。


霓虹之城系列掛畫詳情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