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22

假如香港再沒有鎅木廠

#城市規劃  #上水 #古洞
假如香港再沒有鎅木廠——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近日不少人看完志記即將結業的相關報導後,更多人好奇的或許是:「鎅木廠其實係做啲咩?」、「鎅木廠入面有啲咩?」、「點解香港得返最後一間鎅木廠?」

剛登上途經志記鎅木廠的小巴後,便聽見旁邊的女士問司機,若要到鎅木廠要在哪裡下車,並叮囑司機要提醒她下車的位置。十分鐘後小巴在一處渺無人煙的路口停下,司機簡潔扔下一句:「走進去就會看到,很容易找到。」的確,志記鎅木廠在一片幾乎丟空的荒地上尤為顯眼,很容易找到。志記附近本來還有幾間工廠,招牌仍在,卻已人去樓空;木廠後一片空地上只見推土機和吊臂車,新界東北工程早已默默開展。誰又可曾聯想到,位於古洞馬草壟的這片土地,曾是鎅木廠林立呢?


香港木業可追溯到四五十年代,當時木廠主要集中在灣仔及北角一帶,志記當年也是在北角起家;後來隨著港島區大肆發展,志記搬往柴灣,再輾轉搬入新界古洞,一待便植根40年,結果又碰上了新界東北發展,只是如今的香港可能已沒有地方能夠讓木廠容身。

從四五十年代至今,不同年代鎅木廠亦擔當著不同的角色——早年的香港木廠主要入口熱帶雨林的原木進行加工,為建築商提供建築木材、為運輸業製作裝運木箱......當年香港城市和工業均急速發展,處處都需要木材。「現在也有外國木材入口香港,我們整『靚仔』之後再出口,但現在又疫情又國家(外交)關係,這堆(木材)已滯留了半年也出不到去。」木廠負責人權哥一邊吃著充當午餐的三文治,一邊指著木廠內外的木材一一介紹如今香港木業行情。「這堆是南方松,航運會用這些木材墊底來保護貨物,它們受得起碰撞嘛;外面那堆是西方杉,寺廟不常維修,但維修就要用到這些木材;還有那堆綠色木,便是回收的中電燈柱,你不知道郊區還是有很多燈柱是用木材的,耐用又不容易觸電,這些(燈柱)可以給木工班重用。」原以為現在的木廠就只是接客制傢俬或木工藝品,踏足志記之際才發現鎅木廠都是處理大型木材,整個木廠內外都是數不清的樹幹木,或等待清理加工,或等待出口銷售。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早於2007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經歷公眾諮詢及各種反對聲音後,最後於2014年通過撥款議案,土地平整及基建工程亦陸續於2019年展開,新界東北發展已是勢在必行——當時便已為志記位處的土地設下2022年6月30日前撤離的期限。「你說可以怎樣處理呢?我們已經是最後一間,還可以給誰處理?就只能碎掉,送到堆填區。」除了眼前所見整個工廠的木材,無法處理的還有各種需要回收的木材——原來不少地區工程,如2012年灣仔碼頭拆卸時回收的木材,還有颱風後的塌樹、路邊燈柱等等,都是運到志記回收處理。


到訪那天恰逢 @wahayeahsketchgroup 籌辦寫生活動,二三十名城市速寫畫家散落在木廠不同角落,記錄他們眼中的鎅木廠。木廠後的山頭風光、中央的「皮帶鋸」機器、木頭上的各種標記、木廠內的唐狗、各式各樣的木頭陣......從2015年起,「畫下嘢」總會每年間或到訪,早已與權哥和妹姐打成一片,妹姐亦會把每張畫作拍下來留作紀念。

一個城市的發展,有賴不同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眾志成城。執筆時得悉木廠清場日期又再一次獲延期到9月13日,然而於權哥和妹姐而言,多兩個月時間也處理不了所有木材,就只能「做得幾多得幾多」。假如收地之日如期而至,假如香港再沒有鎅木廠,將會缺失了什麼呢?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